王红峰:“进校园”项目当需建立“准入制”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王红峰
2018-11-20 11:11 点击: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生增添负担。长此以往,不仅让老师和学生疲于应对,也违背了关爱孩子的初衷。类似活动一旦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也影响了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工作作风。正因此,我们应当警惕相关工作中存在着的“四风”新表现,有针对性地防范并加以破解(11月19日人民日报)。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进校园”项目当需建立“准入制”!

近年来,100多项“进校园”活动纷纷走进中小学校。这些“进校园”项目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于频繁、缺少计划性、没有明显实效的“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即使一个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每年主办一次活动,集中到一个学校每年就是十几次。活动种类多,主办者忙于走过场、留“痕迹”、建档案,学校疲于应付,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部分“进校园”活动已成为新的形式主义,无质量,无实效,在空间和时间上挤压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创造性,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内涵发展,必须加以清理整顿。

近年来,各地为切实改变社区的行政化倾向,让社区有足够时间为居民办事,建立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准入申报制度。在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类创建评比项目都要进行登记。登记后,再对社区创建评比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并公布社区创建评比项目准入目录。对未纳入准入目录的创建评比项目,社区可予以拒绝。建立“进社区”活动准入制度、为社区工作“减负”的做法也可在规范“进校园”活动中加以借鉴。

各级党委政府应统筹开展“进校园”活动,实行“进校园”项目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活动数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减负。在批准“进校园”活动项目时,应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凡是学校课程中已有的,或者是属于学校常规工作的,不要再安排相关“进校园”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学初不妨设立校园“活动周”,各类“进校园”活动可统一安排在“活动周”内集中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教学计划。同时,要杜绝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走形式开展“进校园”活动。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新华网 浏览:1177
畅享生活 浏览:222 2021-07-30
畅享生活 浏览:179 2021-07-27
畅享生活 浏览:280 2021-07-26
畅享生活 浏览:307 2021-07-09
畅享生活 浏览:264 2021-06-18
畅享生活 浏览:205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165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373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259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230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293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301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408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158 2021-06-13
畅享生活 浏览:527 2021-06-11
畅享生活 浏览:137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