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135人误食野蘑菇中毒”给谁敲警钟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周志宏
2020-06-21 11:06 点击:

6月19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预警提示,今年以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显示,全区报告野生蘑菇中毒事件28起,发病人数135人,死亡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件数增加了3倍,发病人数增加了4倍。发生地区除北海、防城港外,其余12个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生较多的地区为桂林、河池、梧州、贺州等植被较丰富的山区。(广西新闻网6月19日)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发生多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每年医院都会接治误食毒蘑菇的患者,特别是雨季蘑菇生长期。由于有毒野蘑菇食用后会经历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等几个阶段,肝损伤阶段以后死亡率高达90%。而误食毒蘑菇者多是山里的老百姓,经历肠胃炎期以后,到假愈期老百姓怕花钱,就以为好了,大都出院不再治疗,到内脏损害阶段后,死亡率较高。由于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药,因而如误食毒蘑菇中毒较深,则医治比较困难。

据介绍,毒蘑菇又叫毒菌。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80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种。毒蘑菇毒性非常强,其中脏器损害型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中毒多发生在野生毒蘑菇生长的阴雨季节,以散发为主,且食用干毒蘑菇也可引起中毒。据广西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所长蒋玉艳介绍,夏秋季是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时期。目前,广西已知菌类众多,其中可食用的有100余种。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国家卫生部门也曾多次发出食品卫生预警公告,提醒公众不要采摘、购买和食用野蘑菇。然而,仍然有人“明知野菇有毒,偏要采回食用”,结果难免造成悲剧。

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会误食毒蘑菇。这不是说着玩,更不是吓唬人。必须引起高度警觉才是。

蘑菇好吃,毒蘑菇要严防。有关专家指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非常相似,有的甚至连专家也需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根据传统经验和方法来识别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主要原因。人们仅凭一般常识根本不能分辨蘑菇是否有毒,只有具专业真菌分类知识的人才能分辨。所以,仅凭经验采摘蘑菇很不安全。而且,目前流传的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其实很多并不可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识别的简单方法。专家提醒,为避免毒蘑菇中毒,人们不可随便采食或轻意食用不认识的蘑菇。由于食用路边的野生蘑菇,今年以来,广西已有“135人因误食野蘑菇中毒”。惨痛的教训不能充耳不闻,不能不顾生命危险任性食用路边的野生蘑菇。不能冒险,更不能心存侥幸。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135人因误食野蘑菇中毒”,给谁敲警钟?还是必须尊崇有关专家的提示,“户外踏春郊游,切记不采食、不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绝不要轻易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惟如此,才是最安全、最保险的,不能粗心大意,不能因为嘴馋而因小失大。各地政府要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加大毒蘑菇中毒防控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开展防范毒蘑菇中毒的宣传教育活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经营蘑菇的餐饮单位和市场的监督巡查,落实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依法处罚违法经营者;卫生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卫生知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尽力避免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835 2021-08-24
畅享生活 浏览:796 2021-08-24
畅享生活 浏览:1026 2021-08-23
畅享生活 浏览:748 2021-08-22
畅享生活 浏览:1361 2021-08-22
畅享生活 浏览:174 2021-08-26
畅享生活 浏览:252 2021-08-26
畅享生活 浏览:371 2021-08-26
畅享生活 浏览:290 2021-08-26
畅享生活 浏览:201 2021-08-19
畅享生活 浏览:249 2021-08-18
畅享生活 浏览:350 2021-08-18
畅享生活 浏览:174 2021-08-18
畅享生活 浏览:217 2021-08-18
畅享生活 浏览:392 2021-08-18
畅享生活 浏览:175 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