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市场亟需规范
2021-08-18 12:08 点击:
最近,有关临期食品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还引来多家资本入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300亿元。(经济日报8月16日)
其实,临期食品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有了临期食品市场,当时以售卖临期进口食品为主,满足了一部分消费群体的多维消费需求。现如今,临期食品已然变了“样”。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300亿元。
据报道,目前,我国对临期食品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业内普遍遵循的规则来源于原北京市工商局2012年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该制度规定,根据食品保质期长短,纳入临期食品范畴的食品为其保质期期满之日前45天至1天不等。实地探访发现,北京的“好特卖”、“嗨特购”、“东罗西搜”等食品折扣店销售的产品基本为市场普遍售价的2折至6折。通过比对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货架上的食品距过期至少都还有2个至3个月,有的甚至达半年以上。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般商家都会有一个内控的时间,不能随便往货架上放,但提前多长时间可以灵活操作?临期食品没有准确定义,如果有较大折扣,那就可以当临期食品看待。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商超体系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食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会沦为临期产品,成为各大食品折扣店货架上的商品。有临期食品行业从业者介绍,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分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电商平台的退换货和经销商手里真正进入临期的产品等三种。现实中,货源并不稳定,主要根据正期食品的销售情况而定。产品在正期时卖得好,那么临期的货就会相应减少。据了解,在临期食品市场,货源很关键,经销商的仓库如果不规范,比如温度控制等环境保障不到位,有的产品到临期时可能已经不能食用了。
过去,临近过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会被降价促销,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开始追求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期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今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47.8%。
据报道,临期食品从商超专区,扩展到专门售卖临期产品的连锁折扣超市和电商平台。目前,临期食品已有“好特卖”、“繁荣集市”、“小象生活”、“甩甩卖”、“好食期”等多个头部商家,并引来资本入局。消费者的热情不减,让临期经济从小众需求发展成了一个创业新风口,在值得探究的同时,也亟需加以规范。
伴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临期食品在销售中也呈现出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临期食品店铺的评价中存在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的差评。有的消费者坦言,“买回来后多放几天就不敢吃了,因为看不懂进口零食包装上的说明,即使没过期也担心吃了出问题,所以买之前还是要考虑清楚”。
临期食品市场亟需规范。有关专家认为,未来的临期食品市场将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规范化是目前临期食品市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临期食品行业准入机制仍有待完善。现实情形之下,消费者必须增强自我甄别能力,购买临期食品最好选择正规渠道。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易科技报道 浏览:206 |
人民日报 浏览:153 2025-01-01 |
科普中国 浏览:226 |
畅享生活 浏览:273 2022-09-14 |
人民日报 浏览:403 |
马甲线联盟 浏览:305 |
新华网 浏览:198 |
爆炸营养课堂 浏览:289 |
减肥ing 浏览:146 |
减肥ing 浏览:156 |
减肥ing 浏览:314 |
科普中国微平台 浏览:260 |
减肥ing 浏览:358 |
减肥ing 浏览:211 |
畅享生活 浏览:190 |
减肥ing 浏览:256 |
都市主妇 浏览:176 |
减肥ing 浏览: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