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频“翻车” 越火越要守底线
2020-04-19 00:04 点击:
当下,直播带货已成为电商行业最受热捧的潮流。“OMG!买它!”成为网民耳熟能详的口号,一些带货主播也纷纷登上热搜。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让人们可以宅家购物,也能缓解一些地区商品滞销的压力,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于是,一大批名人、网红当起主播,不少产品成为“秒空”爆款而脱销。
然而,近期直播带货却频频“翻车”:一些污点艺人、争议人物成为主播;被吊销生产许可的企业大肆售卖产品;“三无”变质产品摇身变成“网红爆款”;刷单、买粉成了业内潜规则;同类产品广告“天下一大抄”;一键下单容易,退货维权很难……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似乎变成了“看上去很美”。
“带货”沦为“带祸”,背后是网络直播电商野蛮生长埋下的重重隐患。加快规范直播带货行业发展,厘清人员、内容、平台等各方责任和义务,是当务之急。
规范直播带货,首要是规范主播。入行须有底线,不能唯流量论,尤其要警惕一些人将污点行为、不良声誉转化为吸引眼球、博得关注的“资源”。要对网络主播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信誉评定、奖惩机制,树立正确导向。
规范直播带货,重点是规范商品。对直播售卖的产品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避免“线下卖不出的线上卖”,通过加强日常监管、飞行检查、消费者投诉受理等,杜绝有安全隐患、假冒伪劣、质量不达标的商品进入直播清单。
规范直播带货,关键是规范行为。要戳破“看上去很美”的营销泡沫,就要对数据造假和流量造假严查严打;对“最”字频现的夸大营销广告严格取缔;对“只管卖钱不管售后”的行为严惩不贷,支持消费者维权,倒逼行业净化。
规范直播带货,平台须扛起责任。各大直播平台在享有“带货”红利的同时,更有责任、有义务严格审核、监管交易合法性,严审线上商家资质。只有厘清责任义务,才能让“诚信规范经营”不仅是一句口号。
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预计今年我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将超过5.2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越是红火的产业,越要警惕被流量反噬,对直播带货行业而言尤是如此。有门槛、有底线、有规矩,才能行得正道、走得长远。(袁汝婷 席敏)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环球网 浏览:259 2022-06-01 |
南方都市报 浏览:1205 |
畅享生活 浏览:723 2021-09-03 |
畅享生活 浏览:267 2021-08-14 |
畅享生活 浏览:130 2021-08-14 |
畅享生活 浏览:165 2021-07-15 |
畅享生活 浏览:257 2021-04-24 |
畅享生活 浏览:115 2020-12-10 |
畅享生活 浏览:212 2020-12-02 |
畅享生活 浏览:273 2020-10-11 |
新华社新闻 浏览:228 2020-09-08 |
北京青年报 浏览:224 2020-07-16 |
畅享生活 浏览:257 2020-07-11 |
畅享生活 浏览:211 2020-06-21 |
红网 浏览:203 2020-05-01 |
红网 浏览:250 2020-04-26 |
畅享生活 浏览:264 2020-04-09 |
红网 浏览:265 2020-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