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举报被劝退”该如何收场
2017-09-23 17:09 点击:
16岁的少年刘文展和学校闹僵了。因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劝退后,刘文展将自己的遭遇发到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如今校方向他道歉,涉事班主任和执行校长被先后解聘,校方又屡次登门劝他返校,但刘文展就是不回去。刘文展告诉记者,他不愿意接受校方道歉,他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9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因举报被劝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媒体、网友纷纷发表观点,认为刘文展很有正义感,并评论“这是糟糕的一课”,“出头鸟”不应受到伤害等。舆论的聚焦和发酵之下,事件该如何收场?
就校方而言,学校补课在先、劝退在后,面对学生的质疑和举报,不查找自身“问题”,却揪出举报者进行“约谈”“劝退”,不仅有失“为人师表”风范,更违反了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教育法》等,有关人员应受到相应处置。
就有关部门而言,学校长期补课显然折射出监管缺失,举报人个人信息被泄露更违背了保护举报人的法律原则,有损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理当严格调查处理。
就刘文展而言,在普罗大众见怪不怪的“黑幕”面前,他的“另类”不仅是对补课收费的不满,更是对假丑恶现象的宣战,称得上勇气可嘉、行为可敬。越来越多青少年敢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敢于与不合理、不合法现象抗争,这世界才不会永远是凑合。
事已至此,尽管涉事班主任和执行校长被先后解聘,当地也已派出调查组进行调查,但这一切已让怀着赤子之心,“愿意做一只出头鸟,让这个世界多一点光”的16岁少年感到失望。他不接受道歉,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固然无可厚非,但其身份毕竟还是“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父母、校方、有关部门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引导、协调配合,让其早日回归校园。网友也不应过分夸奖、鼓励,让其产生骄傲、亢奋等心理。
面对16岁少年陷入因举报被劝退的困境,有关部门不仅要依法调查处理相关责任人,给予举报人和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更应在加强举报人信息和权益保护,规范和监督学校教育行为等方面加以探索反思,莫让青少年追寻公平正义却遭到不公对待的现象再次发生。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6 |
畅享生活 浏览:185 2024-08-23 |
央视新闻客户端 浏览:285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76 2024-04-24 |
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278 |
人民日报 浏览:192 2023-12-08 |
央广网 浏览:277 2023-08-02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88 |
中国青年报 浏览:359 2023-07-07 |
光明日报 浏览:275 2023-03-27 |
畅享生活 浏览:551 2023-03-17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07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69 2023-01-06 |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313 2022-12-26 |
畅享生活 浏览:300 2022-12-26 |
解放军报 浏览:330 2022-12-25 |
畅享生活 浏览:146 2022-10-28 |
畅享生活 浏览:205 2022-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