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能让学生只读“有字之书”
2017-09-15 10:09 点击:
9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为提高学生考研率,要求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并被晒到了网上。(9月14日《北京青年报》)
难怪学生哗然。大学新生们从枯燥压抑的应试教育一路走来,过关斩将一路到大学,急需融入生活、寻找自我、张扬个性。参加社团和学生组织,不仅是新生们结识高年级的学长,扩大交际圈,融入大学文化、积累人脉财富的不二渠道,更是发现自我、定位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路口。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启了求职之路。大学生们渴望在这个阶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储备进入社会后需要的交往能力、思辨能力。社团和学生组织,正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是一个温和开放的探索“安全池”。
大学的出口有很多条,考研继续深造,的确是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光明大道。但考研,毕竟只是少数人的志向和目标。为了少数人的目标而阻断大多数人的选择,全盘打破学生组织的生态,牺牲面过于宽泛了。
面对学生的质疑,该高校宣传处回应称此举是“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转换”。那么,学校所谓的“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是要适应什么呢?这里面的思路是如此熟悉——进入小学,就要一切向小升初看齐;进入初中,就一切以中考为中心;迈入高中,就开启高考倒计时。如果大学被考研指标绑架,社团活动为升学让步,就理所当然了。他们宣称的“适应大学生活”,仅仅是指适应更高级别的“应试教育”罢了,无关“生活”。
一流的大学,大多有自己独特的社团文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温教授给在校大学生提出的建议就是:“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领导能力。” 小布什当时就曾经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这对他担任总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美国的布朗大学,仅注册在案的社团就有大大小小2000多个。英国的大学,新生在正式开学之前,都有一周Welcome Week来熟悉一下学校、认识一下同学。Fresher’s Day,也就是国内大学的社团招新日,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一般来说会持续1-2天。
历史上,有很多的社团为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很多名人,也曾经在社团中成长,在活动中成熟。周恩来入读南开大学期间,与邓颖超等人组建了天津爱国学生的进步团体——觉悟社。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1994年进入北大法学院,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学校广播电台,大二时参加戏剧社,并当上了社长,丰富的活动给他提供了极好的锻炼舞台。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参加了当时学校的音乐社团。
大学生活,不该仅有应试,仅读有字之书。将一个刚刚走过升学独木桥的大学新生,圈定在狭隘的学习观念中,是教育的倒退。大学应当是包容的,应该着眼于让更多的社团为每个年轻人的梦想撑起了一片天地。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6 |
扬子晚报 浏览:306 2024-05-28 |
新民晚报 浏览:380 2024-04-28 |
畅享生活 浏览:512 2023-07-12 |
中国青年报 浏览:449 2023-03-27 |
科普中国 浏览:227 |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浏览:301 2022-12-27 |
北京商报 浏览:221 2022-12-18 |
畅享生活 浏览:232 2022-10-29 |
畅享生活 浏览:316 2022-10-14 |
畅享生活 浏览:256 2022-09-27 |
畅享生活 浏览:200 2022-09-14 |
畅享生活 浏览:288 2022-09-14 |
畅享生活 浏览:232 2022-08-11 |
中国新闻网 浏览:318 |
环球网 浏览:482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84 2022-06-13 |
畅享生活 浏览:154 2022-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