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处处以文笔论“英雄”

来源:红网  作者:范武昭
2017-08-17 21:08 点击:

“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我们经常会在政府的各类招考公告上看到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避免不了和文字打交道,特别是在政府机关工作,文字工作更是必不可少。

“我们单位人虽多,但缺会写的人才”“我们单位最有前途的是某某‘笔杆子’”。曾几何时,“文笔风”开始刮起热潮,一些领导干部过于追求精妙绝伦的文笔,在文字功夫的要求上明显多于务实,甚至处处以文笔论英雄,让文笔的好坏成为评判干部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成为决定干部成长快慢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一些乡镇,写好材料几乎成为基层干部到上级部门的唯一渠道。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好的文笔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好文笔的背后,是一种思想和智慧,一篇好的文章更是对决策者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让秦王收回成命,聚天下英才用之,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人才基础,晁错的《论贵粟疏》让文帝重农贵粟,振兴农业生产发展,开启“文景之治”的大幕。这些大文笔个个“笔下有乾坤”,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文笔好坏只能说明写作能力的强弱,与其他方面的能力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如果选人用人只看文笔,则会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干得好不如写得好”的错误导向,误导其放弃做具体工作,转而练习文笔功夫,干实事的人越来越少。而“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如果不根据干部个人实际情况,一味地将其往“笔杆子”上培养,势必适得其反。

追本溯源,以文笔论英雄的背后,是某些单位不实的文风会风,是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些单位和领导个人总喜欢把工作落实在各种精彩纷呈的报告和意境深远的高水平讲话稿中,而忽视具体的操作,对执行结果不管不问,沉迷于文字的魅力中。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文字的背后构起了智慧的蓝图,但如果不付诸实践,一切都是空谈。一个政府机构的运行,不是仅依靠文笔成长发展的,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能全部成为文字操刀手。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5
扬子晚报 浏览:306 2024-05-28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浏览:301 2022-12-27
北京商报 浏览:219 2022-12-18
畅享生活 浏览:255 2022-09-27
畅享生活 浏览:231 2022-08-11
北京青年报 浏览:294
老少教你瘦 浏览:294
畅享生活 浏览:225 2019-04-10
畅享生活 浏览:239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