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利剑斩断倒卖网投简历黑色产业链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周志宏
2020-12-14 10:12 点击:

李乐(化名)今年刚大学毕业。因为疫情,学校的校招没有如期举行,她编辑了一份简历,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应聘两家公司的销售岗位。投递简历不过几小时后,李乐接到一通电话,来电显示为未知号码,并询问她“你工作找到了吗?”得知李乐尚未找到工作后,对方让她添加微信沟通,并表示要帮助她找工作。添加微信后,李乐被拉入一个200人左右的微信群。群里不断有人发布刷单的消息,“一单赚五六元,上不封顶”,且消息更新速度很快。李乐这才知道,这是一个电商刷单兼职群,于是她退出群聊并删除了对方的微信号。从这天起,她又不断地接到类似的电话。(西宁晚报12月13日)

现实中,遇到相似情况的不止李乐一人,来自河北的张志(化名)表示,11月30日,他在某网络招聘平台上投递了一个配音员的职位,半个小时后,他接到一通来自湖北武汉的电话。电话那边同样让张志加微信进群。“我进群后发现,群里发的都是些刷单的兼职信息,我想也没想就直接退群了。”在这之后,张志又接了4通电话,虽然来电地点不相同,但都是找他办理贷款或刷单的;来自山西的赵墨(化名)也提到,自己在智联招聘投递简历,一个月后,“贷款、卖车、卖房、淘宝刷单”的电话几乎天天都有人打来。“我对自己的电话保护得很好,没买过保险,也没注册过信息,但投递完简历后,卖保险的电话特别多”。每次打电话的人都不同,通过询问打来电话的人赵墨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人从招聘网站下载下来后变卖了。

据报道,有不少同学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网上投递简历,信息被售卖,这种现象时下好像成了不足为奇的事情。

有调查发现,从售卖企业招聘账户到批量下载应聘者个人信息,再通过贴吧或QQ群销售简历,其中存在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多年来,虽然各级各类媒体曝光不断,但网上投递简历,信息被售卖的现象却屡禁不止。甚至有人在这条产业链上做起“学问”,研究平台监管机制确保账号不被封禁,拥有高曝光量。

有卖家称,不同平台的简历价格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一手实时简历每份3.5元左右,二手简历每份1元左右。“遇上收的比较多的单子,一天能挣几千块。”

有调查显示,百度帖吧的“boss直聘吧”、“智联招聘吧”中,有发帖人收购简历,也有人售卖简历,并表示“可下载全国简历”;在QQ找群的搜索栏中输入“简历”“招聘简历”等关键词,也能发现众多售卖招聘简历的群聊信息,且群名或者群简介包括“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名词。这些群大部分未设置进群门槛,点击加入即可进群。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相关人员均可能涉及违法。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行踪轨迹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都直接或间接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在售卖简历的产业链中,无论是售卖简历者、售卖企业账号者、提供简历提取技术者还是购买简历者,均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法之利剑斩断倒卖网投简历黑色产业链,势在必行。要遏制售卖简历的现象,亟需出台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的细则和具体的措施,并依法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同时,各平台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查清哪些企业账号存在疑点,分辨出哪些账号是在恶意收集信息,并及时查封;遇到非法招聘售卖个人信息的企业账号,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305 2022-11-19
畅享生活 浏览:236 2021-08-13
畅享生活 浏览:199 2021-08-06
畅享生活 浏览:215 2020-12-24
畅享生活 浏览:230 2020-11-26
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273 2020-05-28
红网 浏览:201 2020-03-14
红网 浏览:265 2017-09-30
光明日报 浏览:161 2017-09-18
红网 浏览:244 2017-09-17
红网 浏览:209 2017-09-13
红网 浏览:167 2017-09-12
红网 浏览:186 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