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不能成“聋子的耳朵”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周志宏
2020-11-18 17:11 点击: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极其安全、极其简单的“救命神器”,但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它。因此,在公共轨道交通配置AED后,还要普及AED的使用方法,引导民众遇到突发疾病患者时敢救、会救。(科技日报11月16日)

据介绍,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用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进行电除颤,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有专家介绍,当发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时,由现场第一目击者使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复苏率和院内抢救成功率。与传统除颤器不同,AED可供非医疗专业人员使用。据《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2020)》,目前,高度自动化的AED操作便捷,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后使用,极少发生差错,能解决医务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难题。今年4月,南京市苜蓿园地铁站附近一健身馆内一名女子出现心脏骤停,健身馆教练、地铁站值班站长、值班警员等接连对女子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地铁站设置的AED对女子进行电除颤,成功救人。在猝死等意外事件频发的当下,AED作为一种专业医疗急救器材,因操作简单,效用明显而受到广泛欢迎,被网友称为“救命神器”。

当有人出现心脏骤停时,及时抢救非常重要。有数据显示,抢救时间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存率会降低7%至10%。据专家介绍,全球因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人数排在首位,我国心脏性猝死年发生率为41.8/100000人,院内生存率为9.1%,而院前生存率仅为1.3%;医院内有专门的医疗设备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但心脏骤停多发生在医院外的公共场所,比如公共运动场所、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大型购物中心和工厂等。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早期的急救措施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十分重要。

现实中,许多人或许还不知道AED是什么“先进设备”、“现代武器”,自然就不会知道如何使用AED来救治患者。加之,不少人对急救知识一无所知。如果说让“救命神器”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可以加快应急反应速度,争取急救黄金时间,降低医院外的死亡率,那么,普及急救知识首先该成为“救命神器”的标配。如同消防设施器材一样,关键时刻不会使用,即便“救命神器”AED遍布大街小巷,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写入行动目标,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

据报道,北京市自10月27日起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救命神器” (AED)工作,目前部分站点已完成配置。预计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救命神器”设备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有了“救命神器”,就得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关键时刻会使用它。有关部门应当象普及消防知识一样,普及急救常识及“救命神器”的使用要领,运用新媒体技术作操作演示,便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关键时刻或许能“救人一命”。

学会急救技能,是对家人、对身周围的人负责,当务之急是需要向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增强公众急救意识。各级教育机构应加强心肺复苏等方面的教育。除了心肺复苏术和配置“救命神器”,还要教育、引导和鼓励民众遇到突发疾病患者敢救、会救。

与之同时,政府当主导设计“救命神器”布局网,构建“救命神器”网络和体系,对“救命神器”信息入网注册进行统一管理,并利用信息化技术绘制“救命神器”地图,并明确“救命神器”安装应用的法律责任问题,推动“救命神器”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或修订计划;放置“救命神器”时,应有固定、醒目标识,遵循科学安装要求,并定时、定人维护,确保“救命神器”的安全和实用,让大家在慌乱情况下,在抢救“黄金4分钟”内迅速找到“救命神器”,引导民众遇到突发疾病患者时会用“救命神器”。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6
扬子晚报 浏览:306 2024-05-28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浏览:301 2022-12-27
北京商报 浏览:221 2022-12-18
畅享生活 浏览:256 2022-09-27
畅享生活 浏览:232 2022-08-11
北京青年报 浏览:294
老少教你瘦 浏览:294
畅享生活 浏览:225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