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的压力亟待纾解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周志宏
2020-11-12 10:11 点击:

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在地图中查看儿科10名医护人员,因绩效考核过低,以科室名义联名打报告,要求集体转岗,引发舆论关注。有儿科医生反映,基层儿科医生多年老问题仍然存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又叠加“病人荒”的新情况,令绩效收入本就不高的儿科医生境遇“雪上加霜”。(半月谈11月11日)

基层医院儿科接诊的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其他常见的还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普通疾病。受疫情影响,孩子出门少了,许多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发病率降低了。据报道,今年尤其是上半年,许多基层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大幅下降,儿科也不例外。广东西部某医院往年同期一天门诊能看约100个病人,今年2月、3月一天只有10多个病人,现在恢复到一天50多人左右。“住院人数也下降了很多,去年平均每个月儿科有500人住院,现在最多一个月才200人左右,最少的时候不到往年的1/3,收入相比往年至少下降了1/3。

“病人荒”意味着业务量下降,意味着绩效减少。有在基层从业20多年的儿科医生表示,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大的收入压力。有儿科医生介绍,他所在的医院自负盈亏,儿科科室的绩效主要来自住院收入。若按绩效考核,今年初他所在的儿科绩效已降到了负数,直到7月才开始由负转正,绩效部分一个月才200元。为此,医院不得不调整绩效考核办法,为儿科医生收入托底;不少儿科医生反映,儿科医生长期存在的压力大、风险高、待遇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职业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加之疫情又带来“儿科遇冷”的新情况,儿科医生的职业压力前所未有。

人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成年患者能描述自己的病情,配合医生检查、治疗;而儿童患者则难以和医生交流,给诊疗过程带来不少难题,为此,儿科医生在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此外,儿科疾病发病急、变化快,对医生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否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有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承担儿科诊疗任务的主力仍然是综合性医院,但因为儿科效益低,综合医院普遍不重视儿科建设,部分综合性医院甚至是出于政策要求或评定等级考虑才不得不开设儿科。不止如此,儿科医生常年短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儿科医师数量占全省医师总数不足5%,却承载了占全省近20%人口的儿童的诊疗任务。每逢流感高发季,儿科医生经常超负荷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待遇差,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许多医生不愿去儿科工作。医学圈甚至有人调侃:“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儿科医生的压力亟待纾解。谁来纾解?儿科医生的职业压力前所未有;儿科医生的风险高、待遇差,值得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解决儿科医疗问题,关键要从提升儿科医师薪酬待遇入手,从分级诊疗、儿科联盟等其他方面逐步形成完善的儿科体系,彻底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广东省人大代表张翠梅今年提交的《关于增设儿童医院,提升儿科医护人员待遇,从根源上解决我省儿童看病难问题的建议》,被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她表示:“解决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关键在于提升儿科医护人员待遇。”张翠梅的建议真实反映了基层儿科医生的工作和生存现状,代表了广大儿科医护人员的心声。

有媒体报道,广东省曾于2018年制定了“儿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提高儿科医生供给量,鼓励和引导医学院校加强临床医学儿科专业建设”,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设置儿科学本科专业、招收儿科专业医学生,并逐步扩大儿科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专家建议完善落实儿科分级诊疗。不能只关注大型医院的儿科如何扩大规模,更要想办法加强基层的儿童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加强基层儿科尤其是地方上的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的建设。

专家的建议,不仅“高屋建瓴”,也十分的“接地气”;广东省“儿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提高儿科医生供给量,鼓励和引导医学院校加强临床医学儿科专业建设”无疑是缓解儿科医生压力的创新和实在举措,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值得各地效仿、落实,不能让“风险高、待遇差”等压力将儿科医生压趴下。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124 2022-10-26
畅享生活 浏览:165 2022-08-18
减肥ing 浏览:192
减肥ing 浏览:121
生命时报 浏览: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