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窃听”聊天内容?这事得说说清楚

来源:钱江晚报
2020-07-14 17:07 点击: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推送的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这则新闻说,面对越来越精准的推送,用户有着担心“被窃听”的焦虑,个人信息也确实存在过度获取的可能。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建了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现象进行专业的监管。

新闻还举了个例子,北京市民苑庆攀最近有个疑惑,和朋友只在线下闲聊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出现在自己手机应用的推送里。“朋友说椰枣,过了一天我就刷到了关于椰枣的推荐视频。我觉得很惊讶,我除了说说,没有任何搜索记录,咋就给我推荐了?”

其实,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反映,刚跟人说到什么商品,有时候就出现在了某APP的推送里,怀疑自己是否被窃听。

对此,专家分析,因为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短期内,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语音、上传的图片等隐私信息被收集。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表示:“完全没必要用窃听这么复杂高级的手段,去针对某一个人的购物需求去做这样的事。造成精准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的好友搜了一个商品,它可能知道你们是好友关系,可能就会给这些人都推这样的信息,但是你感觉好像是自己的原因,好像被‘窃听’了。”

这里面其实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被窃听的事到底有没有。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专家没有否认技术上的可行性,但认为获取成本比较高,所以不可行。那么,随着技术进步,窃听成本可能大幅降低,我们需要对这种可能性保持警惕——现在没有并不代表未来没有。得想办法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真实案例出现才去重视。

这则新闻里提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手机App甚至可以利用手机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手机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振动频率。这样的技术,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绕开隐私协议获取语音信息。

那么,这样的情况到底存不存在?调查到位了,把情况理清了,就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消除大家的被窃听焦虑。

还有,对于App获取个人数据要不要约束?如何约束?这个市场不仅有合规经营、严格管理数据的公司,也有一些不安分的无良公司,有一些在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上没有足够能力来保护个人数据的公司,甚至一些公司把个人数据当做交易的商品进行出卖,对此,不能不加以约束。

互联网社会的基础是数据,如果对信息收集设置过高的壁垒,会影响整个互联网经济的运行。但是,个人数据不应通过野蛮的方式被取得,获取过程也不应不受严格监管,监管部门需要努力满足公众对隐私安全的要求。(高路)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减肥ing 浏览:192
大洋网 浏览:200 2019-01-06
法制日报 浏览:324 2018-05-11
红网 浏览:98 2017-11-22
光明网-时评频道 浏览:232 2017-08-10
畅享生活 浏览:177 2013-06-23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