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娴:“问路”反应过激不可取
2018-07-30 11:07 点击:
男子陆某因喝酒后不识路,向一个小女孩问路。为表达感谢,陆某去商店给小女孩买饮料。商店老板是小孩的姑姑,见小孩跟陌生男子在一起,误以为陆某是人贩子并大声呼救,后附近村民赶来后对陆某及其亲属进行了暴打。(新浪网 7月27日)
虽然经过警方查明,该事件中不存在拐卖儿童的行为,纯属一场“乌龙”,但是还是不少有网友表示,该男子活该被打,附近就是商店为何不去问商店老板。毕竟,不少小孩子都是被人贩子以问路的方式拐走的。拐卖事件却让全城草木皆兵,人们护起自己的孩子,用有色眼光打量着过往的陌生人,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却完全被撕裂,我们的信任去了哪里?
民众对拐卖儿童警惕性提高无疑是一件好事,大家都能体会父母对孩子无法割舍的亲情,对人贩子利用小孩子单纯善良实施拐骗的行为也是咬牙切齿、人人喊打,才会有如此过激行为,陆某也是很“受伤”。其实“受伤”的不止是陆某,还有我们这个社会。
打人者对被打者之间存在的错误逻辑推理是:你一个成年人,为什么向一个小孩求助?你和小女孩之间完全不认识,为什么要给她买饮料?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陌生的成年人完全不能和小孩子有任何的接触,否则就是图谋不轨。这个认知可能来自与网络上一个流传最广的警示:陌生人是不会向小孩子求助的。这个警示确实在一定概率上帮助小孩子避免惨遭人贩毒手。但是却绝对割裂了大人与小孩的世界。事实上也存在外地人听不懂方言而转身询问小孩子等情况。但如果整个社会都弥漫对陌生人的拒绝和不信任,把孩子与社会的联系完全隔断,杜绝了“恶魔”,但是也远离了“天使”。
孩子失去了社会这个最大的“教室”,等到孩子离开父母真正进入社会的那一天,孩子没有抵抗“病毒“的免疫力,可能真的无法区分“善”与“恶”,谁又能保证他们能辨别成人版的“拐骗”呢?有研究表明,“禁止损害比有效的戒律具有优越性”,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应该以监督的方式而不是全盘禁止。如果对孩子与陌生外界的接触抱着否定的态度,错失孩子成长的机会,那就得不偿失了。家长需要担负好孩子的监督责任,正确指导孩子帮助他人。让孩子相信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关系。
村民的行为也欠妥当,如果觉得男子可疑便可直接控制住该男子后移交警方处理,在没有任何实质性伤害的情况下拳打脚踢用上私刑,明显防卫过当,跟风围殴者抑或是乘机泄愤、释放情绪。这与最近虚假拐卖谣言也有很大的联系,不少虚假拐卖谣言满天飞,家长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人心惶惶,对此现行刑法增加一条:“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对虚假谣言是有利的威慑。同时民众也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正确使用法律武器来护好孩子,因为拳头上“过瘾”了,法律上可就“过不去”了。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360常识网 浏览:22 |
360常识网 浏览:52 |
360常识网 浏览:16 |
360常识网 浏览:94 |
畅享生活 浏览:176 2018-08-20 |
畅享生活 浏览:247 2018-07-31 |
畅享生活 浏览:130 2018-07-18 |
畅享生活 浏览:166 2013-09-03 |
畅享生活 浏览:194 |
畅享生活 浏览:119 2013-04-06 |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6 |
畅享生活 浏览:36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48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40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44 2025-03-20 |
环球网 浏览:194 |
科技日报 浏览:147 2025-03-13 |
扬子晚报 浏览:195 2025-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