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扫马路”,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2017-08-26 09:08 点击:
近日,“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引发网络热议。主人公田俊涛回应称,“他们在河南老家种地,我就帮着种地,他们在嘉兴扫地,我就帮着扫地,这不就是儿子天经地义该做的嘛;保洁员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我愿意做,跟我是什么学历没有关系。”(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之所以引发网友热议,大概与儿子的博士生身份有关。假如保洁员的儿子不是博士生,而是一个普通中学生或农民(工),估计没人会关注,更难吸引大家讨论的兴趣。在重名份重身份的中国现实社会,一个人干什么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干,什么人在干。比如,同样一句话,如果出自普通老百姓之口,可能谁也不会认真地聆听、讨论、解读,而如果从某个领导干部口中说出来,效果可能大不一样,媒体关注、网友讨论的热情高很多。
“博士生扫马路”这件事,之所以受到媒体关注,被公开报道出来,也是因为主人公的博士生身份。否则,每天扫马路者千千万万,被媒体关注报道者有多少。但是,我们在讨论博士生扫马路这一事件时,我们不应该纠结于田俊涛的博士生身份,而应该重点关注和思考博士生为什么要替当保洁员的父母扫马路,从中我们能悟出什么。
笔者认为,博士生扫马路,首先应该看到博士生的清醒认知。田俊涛没有因为自己是博士生,是高级知识分子、社会精英,而与普通劳动者隔离开来,为了自己的虚荣与保洁员父母“划清界限”。这是他的清醒认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次是对保洁员职业的尊重和认同。正如田俊涛自己所说,“保洁员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田俊涛替父母扫马路,就是用行动践行自己对保洁员和保洁员工作的尊重。
再次是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父母是谁”“父母干什么”,不是儿子能够选择的,作为儿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事实,正视现实。儿不嫌母丑,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不管自己身份地位如何,任何时候都不应嫌弃父母,瞧不起父母的职业、工作。最后是对保洁员父母的最好陪伴。父母是保洁员,职责要求他们每天都要上街扫马路,即使博士生儿子放假回来,也不可能与儿子待在家里,共享天伦之乐。这个时候怎么办?田俊涛用行动做出了有力的回答:每天跟随父母一起出去,和父母一起扫马路,既分担和减轻了父母的工作量,又陪伴了父母,更促进了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交流。
总之,博士生扫马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和启迪。感恩父母,陪伴左右,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行动中。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快科技 浏览:270 |
畅享生活 浏览:298 2023-10-23 |
畅享生活 浏览:542 2023-08-16 |
中国青年报 浏览:305 2023-06-12 |
畅享生活 浏览:504 2023-03-27 |
畅享生活 浏览:150 2022-10-31 |
畅享生活 浏览:168 2022-09-27 |
人民日报 浏览:285 2022-09-05 |
畅享生活 浏览:137 2022-08-31 |
畅享生活 浏览:241 2022-08-30 |
新华网 浏览:263 |
畅享生活 浏览:260 2022-08-15 |
畅享生活 浏览:358 2022-08-10 |
畅享生活 浏览:225 2022-08-07 |
畅享生活 浏览:339 2022-08-07 |
畅享生活 浏览:159 2022-07-25 |
畅享生活 浏览:213 2022-07-12 |
新华网 浏览: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