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失落或是一个提醒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祝建波
2017-08-23 10:08 点击:

近日有媒体披露,国内的“海归”在就业市场上正经受着“冷遇”。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另外,专业不对口现象在海归群体中同样明显。(8月22日 《时代周报》)

曾几何时,拥有洋文凭的“海归”,身上罩有一道令人敬慕的“光环”,那“光环”就像是通行证,能让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可随着近年来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尤其是近些年,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就业面临着与国内大学毕业生几乎同等的待遇,在部分岗位上,海归的竞争力甚至不如国内毕业的大学生。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社会和用人单位不再迷恋“海归”的标签;二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取得“真经”回来。

其实,不管是国内文凭还是洋文凭,说白了不过是一张纸,用人单位更看重个人适应岗位的能力。就此而言,“海归”的失落更像是对广大留学生以及有去海外留学意愿,特别是抱有“镀金”心理的学生的一个提醒: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更光明的前途,但也有可能遭遇失败,得不偿失。

其实,无论在国内读大学还是在国外深造,大部分人都是为了今后能得到一个自己喜欢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工作。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往往花费颇高,回国就业势必希望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实现所谓的“高投入高回报”,但随着出国留学已经从“精英化”逐步走向了“大众化”,这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海归变“海带”。

因此,家长在决定是否该让孩子出国留学时,一定要同时考虑正反两方面的因素量力而行,这个“力”包括家庭的财力、子女的才力及适应异国学习生活方式的能力等等。此外,孩子在开始留学生活后,家长也应予以必要的关注,了解其生活、学习和心理动态,及时处理问题甚至调整发展思路。毕竟,学业有成且学以致用才是留学成功的标志。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燕赵晚报 浏览:280 2018-05-02
燕赵晚报 浏览:277 2017-12-07
燕赵晚报 浏览:229 2017-11-09
燕赵晚报 浏览:148 2017-11-01
燕赵晚报 浏览:296 2017-10-25
燕赵晚报 浏览:122 2017-09-23
红网 浏览:212 2017-09-21
燕赵晚报 浏览:217 2017-09-20
燕赵晚报 浏览:242 2017-09-13
燕赵晚报 浏览:112 2017-09-13
石家庄日报 浏览:204 2017-09-12
广州日报 浏览:230 2017-09-10
燕赵晚报 浏览:237 2017-09-06
燕赵晚报 浏览:115 2017-08-26
燕赵晚报 浏览:243 2017-08-26
燕赵晚报 浏览:136 2017-08-23
燕赵晚报 浏览:136 2017-08-22
燕赵晚报 浏览:175 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