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田”里丰收,更要“人才”丰收
2022-10-14 18:10 点击:
今年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季。金谷飘香,蟹肥菊黄,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劳动的喜悦。“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黄菊万径香”,又到丰收时节,属于金秋的丰收画面正在祖国大地上展开,希望的田野铺展最美画卷。
辣椒红、葡萄紫、水稻黄、板栗棕……金秋时节,祖国大江南北的“新农人”拿起手中的“画笔”,收割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用这一幅幅的画卷共庆丰收节。
袁老逝世后的又一个丰收节,风吹稻浪可能是他在想我们。2020年,袁隆平曾获聘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上世纪50年代,由于国家粮食非常短缺,袁老从种红薯转行水稻育种,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前不久,重庆大足2米“巨型稻”也试种成功,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他们用汗水将农田染得金黄,惊艳了整个秋天的丰收色。
三江平原“流金淌银”。“轰隆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驶过,“唰唰唰”,沉甸甸的稻穗被“吃”进机器,行进间,黄澄澄的稻谷“吐”入运输车,身后,粉碎的秸秆还入田间。“一株稻穗平均有130多粒,颗颗饱满,单产突破1200斤!”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技术员陆向导一脸喜悦。
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七星农场,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示大厅,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没有汗水流,哪来谷满仓?“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来之不易的丰收,是亿万农民默默耕耘、辛勤劳作,“一颗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连连丰收,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朴素的渴望,今天更是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富裕的期盼。
用劳动镌刻奋斗足迹,用丰收谱写幸福乐章。从长城内外到塞罕坝林场,从阜平老区到巍巍太行,金秋河北,处处好“丰”光。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绿洲。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里,绿油油的大豆、红色的藜麦、成片的金银花,风景如画。
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今天的中国,“三农”分量有多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胸怀大局,洞察大势,这份情怀格外深厚、凝重。
今年4月10日,海南考察第一站,总书记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谈起种子话题语重心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今年6月8日,四川考察第一站,总书记走进太和镇永丰村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一粒种,一株苗,总书记牵挂的是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思谋的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今年,从全国来看,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从湖北来看,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克服疫情、旱情等因素影响,着力稳大盘、保供给、促振兴,全力以赴抗旱保秋粮,奋战“十连丰”。“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深刻警醒,让中国农民丰收节意义更为厚重。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丰收节庆丰收,落脚点是农民能增收、能致富。让农民增收和粮食丰收同步,让丰收的农民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稳定他们的生产预期,才能不断稳住“十年丰”的好形势,才能更有信心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曾寄托了几代人的热望。而眼下,回归乡村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有越来越多身怀新知的年轻人,开始告别城市的繁华与快节奏,选择乡村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田野上,尽情挥洒汗水与青春,孵化属于未来的一个个新愿景。在他们的创造和反哺下,一座座平淡无奇的小山村开始华丽转身。这些“新村民”也成为美丽村庄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新村民”正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一支充满活力、创新力的崭新力量。他们带来新的技术与观念,将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一草一物一砖一瓦都链接到更强大的资源网络中,不仅能拓展当地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将重新形塑乡村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带来的倍乘效应不可小觑。他们就是撬动改变的那一个个支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山乡蜕变,离不开人才的聚集、知识的力量。用人才激活创造力,盘活发展资源,是乡村振兴走向纵深的必由之路。无论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故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作为新时代富有理想情怀、有知识、有创新力的青年人,我们应该到乡村去、不拘一格创造未来。各地也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拘一格欢迎本土和外来青年人创业,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新村民”发展的大小环境,为青年顺利融入乡村、大展身手提供坚实支撑,开辟广阔舞台。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擘画乡村美好蓝图离不开人才振兴,更需要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助力乡村振兴绘就新画卷,走进农村,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主动与时代接轨,接受新的事物,运用新的办法,千方百计施策,想尽办法让老百姓的收入有保障,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变为现实。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35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39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42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324 2023-09-01 |
畅享生活 浏览:527 2023-08-18 |
畅享生活 浏览:249 2023-07-31 |
畅享生活 浏览:475 2023-07-06 |
畅享生活 浏览:363 2023-06-13 |
畅享生活 浏览:216 2023-06-08 |
畅享生活 浏览:259 2023-06-08 |
畅享生活 浏览:59 2023-04-17 |
畅享生活 浏览:441 2023-04-09 |
畅享生活 浏览:365 2023-04-03 |
畅享生活 浏览:317 2023-04-03 |
畅享生活 浏览:452 2023-03-28 |
畅享生活 浏览:402 2023-03-22 |
畅享生活 浏览:297 2023-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191 2023-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