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杏媚:扶贫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2017-10-10 17:10 点击: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精准识别阶段暂告一段落,各地开始了精准施策工作,各挂联单位、帮扶部门开始忙碌起来了,为了贫困人口能够脱贫,把自己的“家当”都投到了扶贫计划中,但笔者认为不能出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足够多,却没能真正脱贫的情况。
“六个精准”中就有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三个精准,把资金、项目用在了可用可不用的地方,就是耽误了扶贫时间,浪费了项目和资金。扶贫不是为了解决贫困户一时的困难,而是为了终身得以脱贫,这其中当然会有一小部分因某种原因返贫,大部分都是要通过脱贫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的,因此是长久之计不是临时救助。
有些挂包帮工作人员去看望贫困户大多数是给些大米、香油或是几百元,这不是救灾对象,这些物资对需要社会兜底的贫困人口也许能解决大问题,但对于一般贫困户发挥作用不大;有的则是补助一些作物苗或者化肥,这样一来对于今年来说也许是个丰收年,但明年呢,后年呢,还是贫困面貌不变。
笔者认为,想要摘掉贫困帽,就要先解决共性问题,再解决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就如进村路、卫生路、文化广场、图书室等等,特别是交通问题,是发展中最大是制约之一。先完善基础设施,一是提高贫困户自我脱贫的积极性,看着村容村貌变好,自己也不甘落后,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二是基础设施完善了,又便于推进其他各项工作,工作事半功倍。个性问题就要根据问题想办法,列出计划,采取措施,不能一个政策覆盖一片。有土地的根据地势气候可考虑发展产业,引进苗木和技术,让贫困农户自力更生,对于农村来说产业发展脱贫是最有效可行的脱贫方式之一,可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可进行劳务输出或技能培训,有一身技能也能过好日子,因学和因病致贫的就靠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推广政策,并宣传到户,不仅有这个政策还要让老百姓知道有这政策。不止这些,扶贫路上问题众多,要根据问题施策,物资资金可以直接拿来扶持,但更要教人们如何长期通过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153 2022-09-27 |
畅享生活 浏览:175 2021-06-08 |
人民网 浏览:284 |
畅享生活 浏览:283 2020-06-10 |
北京青年报 浏览:285 2020-05-16 |
红网 浏览:290 2020-01-15 |
红网 浏览:172 2019-03-11 |
红网 浏览:328 2019-03-10 |
红网 浏览:154 2018-05-30 |
畅享生活 浏览:116 2018-04-25 |
红网 浏览:177 2018-02-12 |
红网 浏览:207 2018-01-31 |
畅享生活 浏览:136 2018-01-19 |
红网 浏览:145 2017-12-07 |
光明日报 浏览:311 2017-11-10 |
畅享生活 浏览:202 2017-10-25 |
东北新闻网 浏览:270 2017-10-24 |
畅享生活 浏览:280 2017-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