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隆平的“门规”说起
2020-08-17 10:08 点击:
近日,在中国网和江苏卫视热播的《似是故人来》实景文化访谈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他在节目里的一句话触动了笔者:“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够诞生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两个字还是“汗水”,敢于撸起袖子在风吹雨打中耕耘,在骄阳炙烤下劳作,是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收获事业成功的必备攻略。
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将挽起裤管下田与高科技建立起关联。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挽起裤管下田的袁隆平是杰出的高科技专家。中华民族是从耕地里走出的民族,中华农耕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看,插秧点豆、耕田除草,是中国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写在大地上的点、线、面的艺术;凿渠建坝、开山破土,是中华民族既敬畏自然又敢于改天换地的智慧和勇气;驯化禽兽、选育种苗,是中华儿女为追求种族传承生生不息的追求和创造。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农耕文化里饱含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础。挽起裤管下田,正是中国农耕文化在当今农业科技中的延续和传承。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尊重农民、反哺农业,给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多机会,在主流社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涵养全社会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这,才是最好的境界。(作者:张宁锐)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新华社 浏览:247 2022-05-19 |
畅享生活 浏览:200 2021-06-13 |
畅享生活 浏览:226 2020-04-29 |
畅享生活 浏览:308 2018-12-20 |
畅享生活 浏览:273 2018-08-30 |
畅享生活 浏览:179 2018-01-19 |
红网 浏览:199 2017-09-04 |
畅享生活 浏览:156 |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5 |
畅享生活 浏览:36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47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40 2025-03-20 |
畅享生活 浏览:44 2025-03-20 |
环球网 浏览:194 |
科技日报 浏览:146 2025-03-13 |
扬子晚报 浏览:195 2025-02-25 |
扬子晚报 浏览:237 2025-02-20 |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浏览:126 2025-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