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公平还需“考试法”来守护
2020-07-02 19:07 点击:
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6月29日深夜对外发布消息,通报了该省聊城市冠县、东昌府区两起冒名顶替上学问题调查处理及相关情况,共问责46人(6月30日中国新闻网)。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破坏高考公平的事件时有发生,推进依法治考迫在眉睫!
近年来,每逢高考季,涉及考试作弊和违规操作的话题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甘肃天水作弊案到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案,2015年南都记者以卧底的方式又摸出江西一替考团伙,等等。还有高考的罗生门事件,比较著名如湖南的罗彩霞事件,2004年,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四年后顺利毕业。无论是公然违反考场纪律还是考前考后违规操作,种种高考乱象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拷问着社会公平的底线。
高考公平,可称我们社会公平的底线与枢纽,尤为民心所系、舆论所向、共识所在。如何守护高考公平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高考作弊事件屡禁不止,凸显出高考法治守护体系的滞后,暴露出作弊惩处措施的乏力。《检察日报》曾指出,江西替考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未被发现的黑色替考产业链令人担忧。面对黑色替考产业链,现有的处罚措施却并不给力。
遏制高考作弊乱象当需依靠法治。时至今日,我国仍没有出台专门规范考试行为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法规对行政管理人员、考务工作人员、监考人员以及考生的处理大都为短期的行政处分,处罚力度普遍偏低,难以对作弊者起到震慑作用。期待尽快出台《国家教育考试法》,依法严厉打击高考作弊者,让高考作弊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把组织替考由违规上升到刑罚高度,才能遏制替考行为,维护高考公平公正。只有捍卫高考公平,还高考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守住社会公平的底线。
当然,还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建立更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机制,设置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唯有如此,才能破除全社会对分数和学历的畸形崇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在考前要开展“诚信高考”教育活动,对《刑法》(修正案九)和新修订《教育法》中涉考违法处罚条款进行重点宣传,让考生知晓考试舞弊所要承担的严重后果,积极营造“诚信守法光荣、违规舞弊可耻”的良好氛围。学校要组织所有在校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做到不支持、不协助、不纵容、不参与考试作弊,让考生在思想上产生触动,在行为上形成约束。家长要教育孩子遵守考试纪律,自觉树立诚信光荣、作弊可耻的思想,做一名诚信文明的考生,用自己的真实水平,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浏览:390 2024-06-07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73 |
中国新闻网 浏览:305 |
《秦时明月》官方微博 浏览:484 |
畅享生活 浏览:397 2023-06-21 |
畅享生活 浏览:407 2023-03-31 |
人民日报 浏览:276 2022-09-14 |
新华网 浏览:314 2022-08-18 |
畅享生活 浏览:299 2022-08-11 |
畅享生活 浏览:312 2022-07-18 |
畅享生活 浏览:310 2022-06-20 |
畅享生活 浏览:376 2022-06-15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48 2022-06-08 |
羊城晚报 浏览:407 2022-06-08 |
中国新闻网 浏览:413 |
中国新闻网 浏览:397 |
云报客户端 浏览:296 2022-06-07 |
中国新闻网 浏览: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