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35岁门槛”松动:促就业公平 彰时代进步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尚泽玲
2023-03-31 11:03 点击:

日前,各地陆续展开2023年公务员省考招录,已公布公务员报考信息的省份中,云南、广西、贵州、天津、湖北、江西、河南、四川、重庆、内蒙古10个省份,放宽了部分岗位的35岁的年龄限制至40岁,能否打破“35岁职场门槛”话题火上热搜。(3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根据2019年中组部修订的《公务员录用规定》中,报考公务员条件要求:“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公务员考试历来都具有“风向标”意义,不少事业单位、国企乃至民营企业同样将不超过35岁作为录用标准。

公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也肩负着引领社会用人观、就业观的特殊意义。多地公考放宽部分岗位的“35岁门槛”至40岁,实际上这对各行业的招聘起到风向标作用和方向性指引,为更多年轻人就业从年龄上提供机会和可能,无疑释放出了促进就业公平的信号。

促进“35岁门槛”以上群体就业,体现着和谐社会下的就业公正观。2022年全国总工会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2022春季职场跳槽观察》调查数据显示,7成35岁以上职场人员职业晋升停滞。公考“35岁门槛”松动这一举措,是向35岁“门槛”以上人才抛出了“橄榄枝”,推开了“玻璃门”,彰显了当前老龄化时代大环境下的人文关怀。

人才,用的是“人”,尤是其“才”,公考给出的如此诚意,既顺了民意、获了支持,人才聚拢的“池子”和奋斗的空间也更大,有利于缓解就业焦虑,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和年龄断层;又有力地为促进就业公平、社会文明进步提振赋能,值得各地区、各单位、各企业积极借鉴。

“35岁门槛”以上人才得以入“公”,还传递出了众多正能量的“情绪价值”。由于“35岁危机”“35岁门槛”等年龄焦虑,将35岁作为“职业红线”,40岁及以上人才被“一刀切”、边缘化,人力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35岁并没有“老”,正是精力旺盛、干劲正足的年纪,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35岁左右的劳动力是职场上的“生力军”,意味着他们能在更高站位、更大范围、更深意义上承担责任,实现为国履职、为民奉献的人生价值。公考的这一做法,是给社会范围内的奋斗热潮再添“一把火”,让任人唯贤的人才观、自强不息的奋斗观更加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站在老龄化社会加速的现实关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35岁门槛”这个观念,尊重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努力,而不是将年龄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写好“35岁门槛”以上人才入职岗位的“后半篇文章”,切实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只有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才能既有温度,又出实效。

加入收藏

标签: 公考 35岁 门槛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环球时报 浏览:215 2021-07-30
畅享生活 浏览:278 2021-04-24
畅享生活 浏览:195 2020-09-02
畅享生活 浏览:206 2020-08-25
钱江晚报 浏览:158 2017-09-18
齐鲁网 浏览:158 2017-08-11
畅享生活 浏览:256 2014-02-13
畅享生活 浏览:309 2013-06-03
畅享生活 浏览:220 2013-05-26
中国艺术报 浏览:243 2024-04-10
畅享生活 浏览:511 2023-09-20
畅享生活 浏览:364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