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线,三十而立
2020-06-25 16:06 点击:
小麦归仓过端午,又赶上全国土地日“三十而立”。我们重温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的道理,领会土生五谷、藏粮于地的真谛,再合适不过。
耕耘依季节,农事讲时序。6月25日是我国第一部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子,“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自第一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土地与国情”开始,从土地与改革、土地与经济、土地与市场、土地与法制、土地与发展、土地与国家、土地与未来,到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等,30个主题几乎涵盖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全部重大主题,而“保护耕地”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从第一个全国土地日算起,关系10多亿人吃饭大事的这条红线,跨越六个五年规划,历次修改法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直都是首要目标。1998年修法明确省级政府保护耕地责任及耕地占补平衡等制度,也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设了限;最近一次2019年修法,“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体现了把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永久化的苦心。
就像一座巍巍大堤,耕地红线也经历了风吹雨打。从20世纪末开发区热到几轮房地产热,从“卖地生财”到城市“摊大饼”,经历几次经济周期,“耕地红线不能碰”“土地闸门不能开”“地根不能松”理念深入人心。面对地方上一次次“圈地冲动”,中央三令五申,打响一次又一次红线保卫战。从整治以租代征“百日行动”,到治理“大棚房”;从实施几次土地大调查到催生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对乱圈地、滥用地、占耕地,中央不允许,群众不答应。耕地红线成为我国法律制度建设、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不论人的食物构成如何变化、进化,始终离不开粮食,而粮食离不开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永续发展的生命线。耕地红线是紧箍咒,也是发动机,要以节约集约用地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每一粒米的背后都是耕地,每一片垃圾都可能污染耕地,节约集约资源与严守耕地红线相辅相成,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捍卫自己饭碗的耕地红线守卫者。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119 2022-08-29 |
畅享生活 浏览:186 2022-08-24 |
减肥ing 浏览:184 |
360常识网 浏览:26 |
环球时报 浏览:199 2022-03-28 |
畅享生活 浏览:277 2021-08-12 |
畅享生活 浏览:242 2021-06-13 |
畅享生活 浏览:234 2020-09-23 |
畅享生活 浏览:191 2020-09-20 |
人民日报 浏览:297 2020-06-25 |
畅享生活 浏览:152 2020-04-30 |
央视网 浏览:285 2019-03-10 |
畅享生活 浏览:141 2018-11-29 |
畅享生活 浏览:167 2018-07-25 |
畅享生活 浏览:180 2018-06-11 |
红网 浏览:280 2017-11-08 |
红网 浏览:234 2017-10-30 |
红网 浏览:234 2017-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