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使用公筷嫌“太麻烦” 就不怕染上疾病更麻烦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周志宏
2020-06-11 12:06 点击:

北青报记者先后3天选取了100组路人,对其进行了街头采访。从结果来看,在家不使用公筷的原因分别为“一家人没必要”“不习惯”“太麻烦”,而外出就餐不使用公筷的原因分别为“餐厅没有主动提供”“大家都不用”“不习惯”“亲朋好友没必要”。 (北京青年报6月10日)

28岁的高先生表示:“我赞同使用公筷,但是特别难执行。”他认为,在家里吃饭是一大家人温馨和睦的体现,家人之间使用自己的筷子相互夹菜非常普遍,如果也分公筷老人心里可能会不舒服。如果是在外面和朋友聚会,同样会面临情面和效率等问题。记者走访多家餐厅后发现,虽然店内提供了公筷,但很多顾客还是使用着自己的筷子在盘中夹菜,公筷被随手放到了一旁。还有一部分顾客吃着吃着就把吃饭的筷子和夹菜的筷子弄混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公筷、分餐再次推向餐饮的最前沿。北京、上海、广州等诸多城市陆续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和推行分餐制的倡议,避免“病从口入”。其中,北京将公勺公筷分餐制纳入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行推广,条例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提出“餐饮服务企业应当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应当推行分餐制,引导消费者文明就餐。”许多老字号和品牌连锁饭店都已行动起来,为消费者准备了不同形式的公筷公勺,有条件的还实行了分餐制;但在一些中小型餐馆,无论是公筷公勺的配备,还是相关的服务都还有待提升。一些餐饮门店甚至基本没有在墙上、餐桌等显著位置张贴醒目的公筷公勺倡议海报,也未有摆放相关提示标识牌等。

使用公筷嫌“太麻烦”,就不怕染上疾病更麻烦?有专家指出,新冠疫情期间,有些病毒感染者是通过聚餐或密切接触感染,感染人群往往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就餐方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除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其他传染病如慢性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都存在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达国家发生率通常低于30%,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60%,且各地区分布不均,呈家族聚集现象。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共用餐具、洁具传播,如果家中有亲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会在合餐的时候发生传播,致使其他家庭成员感染。

现实中,很多人以为使用公筷,是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其实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门螺杆菌,只要患者使用公筷,即可切断传染。此外,儿童常见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的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

随着各地倡导公筷、分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政策层面上,更多的地方标准、行业指南陆续出台。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3月9日联合发布《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号召北京市餐饮服务要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企业可定制带有“公”字标识的公筷公勺;严格做好公筷公勺清洗、消毒,设置公筷公勺专用存放区;根据餐桌规格、用餐人数、菜品类型等,摆放相应的公筷公勺。改变一种旧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主要还是要靠不断地倡导和宣传。

都说“习惯成自然”,可使用公筷难就难在一些人没能成为习惯,仅仅是“少数”和“小众”,其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养成习惯,使小众变大众,或许就不觉得难了,大家都自然而然养成良好习惯。家庭不妨先从餐具分开做起,各人有各人的筷子、饭碗、杯子、勺子,就像各人有各人的牙刷一样,再从各人有各人食谱,分量种类各不同做起,餐馆可以监督实施,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和使用公筷的清新和谐的环境,相关宣传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心;倡导全民更新观念,使“公筷是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爱,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保护”成为社会共识,变要我用“公筷”为我要用“公筷”,使人们自觉养成使用公筷的文明习惯。

使用公筷嫌“太麻烦”,染上疾病更麻烦;今天使用公筷“麻烦”一点,为的是拒绝感染、拒绝“更麻烦”。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318 2022-05-24
科技日报 浏览:230 2022-05-19
中医中药网 浏览:67 2022-04-27
中医中药网 浏览:88 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