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明事件:舆论为何一边倒
2020-04-13 19:04 点击:
4月9日,一则关于“上市公司高管涉嫌性侵未成年养女多年”的相关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爆料人称其自2015年以来,遭“养父”鲍毓明连续性侵三年。该报道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评论区、相关微博的转发评论中,出现了舆论一边倒的景象:公众痛骂当事人鲍毓明,对性侵未成年的情节愤怒不已,随后更是有大量娱乐圈明星发声,“姐姐来了”“哥哥来了”等微博相关话题在热搜榜高居不下。
4月12日,《财新周刊》发表特稿,以对当事人鲍毓明的采访报道,揭开该事件的另一种可能性,即二人为恋人关系。在对该报道的评论中,舆情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愤怒高度,广大读者斥责该报道是鲍毓明的“洗白稿”。
女性受害者处于弱势地位,涉及公共议题而舆论一边倒的类似事件中,有没有出现过反转?有。演员约翰尼·德普2016年被前妻艾梅伯·希尔德指控家暴,舆论哗然,直到今年真相大白,大家才发现,家暴的施害者与受害者角色互换了,原本可恨的德普才是真正被污蔑被家暴的受害者。在该事件中,公众的同情心被利用与消耗,这也提醒我们,脱离了事实地想象和推论、先入为主的判断是不靠谱的。
其实,在《南风窗》相关报道的网友留言中,也存在这种理性而冷静的声音,有读者认为,“报道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声音”“希望不要预设立场,不要舆论审判”等等。
但是,纵观舆论场,为什么很多人没有表现出讨论该事件另一种可能性的意愿?这恐怕是因为,“未成年女性受害者”是一个极度弱势的群体,当事双方年龄经济地位过分悬殊,而偏帮弱者是人类的本性;再则,“未成年遭遇性侵”事件并不少见,公众情绪像一桶“炸药”,而鲍毓明事件恰好成为了“导火索”。
关注鲍毓明事件,恐怕不宜预设立场,不能被情绪左右。等一等真相,静待专业司法部门的调查,把法律的交给法律,或许是更为可取的姿态。当然,每个人也都有表达的自由,但多一些理性和审慎,以确证的事实为依据展开讨论和批评,恐怕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105 2022-07-27 |
路北公安网络发言人 浏览:321 |
人民日报 浏览:286 2022-06-07 |
人民网 浏览:190 2022-05-16 |
360常识网 浏览:82 |
畅享生活 浏览:236 2021-08-02 |
环球时报 浏览:159 2021-07-10 |
环球时报 浏览:298 2021-07-06 |
环球时报 浏览:440 2021-04-28 |
环球时报 浏览:269 2021-04-13 |
畅享生活 浏览:279 2021-03-15 |
畅享生活 浏览:231 2021-03-15 |
畅享生活 浏览:252 2021-03-04 |
畅享生活 浏览:179 2020-11-16 |
环球时报 浏览:165 2020-11-06 |
畅享生活 浏览:227 2020-10-15 |
畅享生活 浏览:227 2020-10-11 |
畅享生活 浏览:234 2020-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