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坠落”后,我们究竟在兴奋什么
2018-05-09 08:05 点击:
纵观《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及付云皓的自白书,可以发现“坠落”二字言过其实,“天才”二字也被付云皓亲口否认。为他带上高帽又将他拉下神坛的从来都是“看客”。所谓的“天才坠落”,不过是收割流量的噱头。题目虽“假”,但公众的兴奋却是真的。“天才坠落”后,我们究竟在兴奋什么?(5月5日人民网 )
我们真的在“伤仲永”吗?人们对仲永之伤的感慨似乎只停留在“泯然众人矣”,选择性忽略了王安石更深层的的寓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安石强调的是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仲永之伤的根源在于“父利其然也”“不使学”,而付云皓从未利用名声谋利,其研究生、博士学位也足以证明他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未曾停止学习。师范学校的教职和数学竞赛的命题教学人这个身份也只有在“万般皆下品,唯有‘学术’高”的人眼里,才能用“泯然众人”形容。付元皓既无“不使学”,亦无“泯然”,何来“仲永之伤”?
我们真的在“反思制度”吗?实际上,专访塑造的“坠落天才”这个反例并不足以作为制度有问题的证明。对于制度设计这样的社会科学而言,由于存在共因性问题和多因性问题,反例的存在并不能构成对原命题的否定,而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必要条件。草率归因制度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思”,不如说是发泄不满。作为少数人的游戏,奥赛对更多普通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奥数更是许多人童年的阴影。作为非既得利益者,用既得利益者的“失败”攻击制度显得客观中立,说起来也理直气壮。
“看了让人难受……突然觉得自己普普通通未尝不是幸运。”原文下的这条评论说得坦诚,也似乎是许多其他看起来义正言辞的评论的潜台词。无论是“伤仲永”还是草率归因“制度”不过都是自我合理化的手段。人们兴奋的是,从前以为这辈子都比不上的天才现在终于和我一样了。
兴奋的人们惋惜的不是付元皓的才能,而是惋惜他没能凭借这才能挣得一份值得炫耀的工作;兴奋的人们感慨的不是制度,而是感慨自己有生之年得以平视在制度里难以企及的人物。我们兴奋的也许从来不是天才的坠落,而是在兴奋为平凡的自己活得心安理得找到了理由。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快科技 浏览:270 |
畅享生活 浏览:298 2023-10-23 |
畅享生活 浏览:542 2023-08-16 |
中国青年报 浏览:305 2023-06-12 |
畅享生活 浏览:504 2023-03-27 |
畅享生活 浏览:150 2022-10-31 |
畅享生活 浏览:168 2022-09-27 |
人民日报 浏览:285 2022-09-05 |
畅享生活 浏览:137 2022-08-31 |
畅享生活 浏览:241 2022-08-30 |
新华网 浏览:263 |
畅享生活 浏览:260 2022-08-15 |
畅享生活 浏览:358 2022-08-10 |
畅享生活 浏览:225 2022-08-07 |
畅享生活 浏览:339 2022-08-07 |
畅享生活 浏览:159 2022-07-25 |
畅享生活 浏览:213 2022-07-12 |
新华网 浏览: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