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的确是个深刻的问题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静雯
2017-08-21 13:08 点击:

几条面目诡异的怪鱼,已经在朋友圈霸屏了快一星期的时间。它们振臂高呼,发出灵魂拷问,“我们是谁?”别想多了,它们并不是一群哲学家鱼,倒更像是一群戏精。台词特别多,套路大体一致。比如“我们是谁?甲方!我们要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现在!”“我们是谁?胖子!我们要做什么?去健身!什么时候去?明天!”“我们是谁?新媒体小编!我们要做什么?追热点!怎么没追到10万加?怪粉丝!”

一连串的问号和感叹号,看得我特别焦虑。在引用这些台词时,我的强迫症差点犯了,真想把这些夸张的标点符号统统删掉。但这些标点鲜活地传达了亢奋的情绪,正是这种情绪撑起了怪鱼的“戏路”:张大嘴巴的表情,配以高举扫把的姿势,鸡血满满的情绪。永远都是这一招,戏路和面瘫系青年演员一脉相承,而且颜值崩坏,这都能火成当红炸子鸡,你说气人不气人。

翻来覆去问一个问题,烦死人了。可话说回来,“我们是谁”,的确是个深刻的问题。

面对这个深刻的问题,《宠物小精灵》里的反派二组火箭队一脸傲娇。“既然你诚心诚意地发问了,我们就大发慈悲地告诉你”,“我们是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武藏,小次郎,我们是穿梭在银河的火箭队”,我们的使命,是“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为了守护世界的和平,贯彻爱与真实的邪恶”。

“我们是谁?坏人!为什么做坏人?为了世界和平!”火箭队版的怪鱼,大概会这样开始表演。

火箭队对“我们是谁”的回答简单粗暴,直言不讳自己要做坏事,又故意拿“世界和平”这样的幌子做粉饰,荒谬感显而易见,叨叨一通,反派的身份确认无疑,也难怪这段开场白成为经典。

各个版本的“我们是谁”,其实是不同的群体,借怪鱼之“嘴”,进行身份确认。人呐,活在世上,总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为了刷存在感,就得不断进行身份确认。

怪鱼们刷存在感的姿势是浮夸了点。比如说新媒体编辑只知道奉点击量为圭臬,点击量不够还把锅都甩给粉丝,黑得够漂亮。自黑和自嘲也是身份确认的方式,相互调侃也是抱团取暖。一说到“十万加”,新媒体从业者们就都懂了,一提到甲方“不知道,现在要”,甲方会沉默,乙方会流泪。要的是认同感,要的是情绪共鸣。

前不久,微博上流出一个视频,地铁里,玩cosplay(角色扮演)的女孩被大妈怒怼,说自己的孙女就是因为沉迷cosplay,作业都没心思做。这其中的是非不怎么重要,因为事后证明,这事儿就是炒作。但我对当时微博网友的留言印象深刻:一条微博下面,不断出现“昭君,冻她”,简短铿锵,格式整齐。这句话,不玩“王者荣耀”的人根本摸不着头脑。那女孩的装扮,学的是游戏里的昭君,而昭君的一项主要“技能”,是“冰冻敌人”。

一齐喊出“昭君,冻她”,不是什么高级趣味,但也是一种身份确认。漂泊在现代都市的男男女女,身份认同的来源远不限于“谁的儿女”、“谁的丈夫或妻子”,甚至也不仅来源于职业。人们经常通过兴趣爱好,获取身份的认同。每一种流行的爱好背后,都有身份标签,想想广场舞,想想马拉松,就不难理解。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都市中人热衷于“发掘”自己的爱好,比如年轻人纷纷涌向零基础的绘画课、插花课,他们寻求的,可不光是艺术的熏陶。

陌生人聚成的城市里,孤独是生活里逃不过的主题。对抗孤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寻找同类。都爱晒夜跑的人是同类,都喜欢做甜点的人是同类,在孤独的城市里,松散的兴趣共同体,也能给人安慰。

那些所谓的身份确认,其实都是把自己置于社交关系的网络之中,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确认自己的存在。一起跳广场舞,一起跑马拉松,甚至并不见面,只在彼此都懂的“行话”、“黑话”中获得归属感。人终究需要相聚,不论是以什么形式。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共鸣。

所以,我们是谁?我们是渴望相聚的动物。(张静雯)

加入收藏

标签: 问题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新华网 浏览:305 2022-12-25
畅享生活 浏览:296 2022-11-05
人民日报 浏览:302 2022-06-27
新京报 浏览:347 2022-06-13
畅享生活 浏览:272 2022-05-31
畅享生活 浏览:335 2022-05-23
央视新闻 浏览:293 2022-05-19
畅享生活 浏览:239 2019-04-10
减肥ing 浏览: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