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字迹工整反映的是严谨的工作态度

来源:长江网  作者:袁月明
2017-08-19 09:08 点击:

8月18日,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近现代上海中医名家处方书画文献展”,展出一批近现代上海中医名家的处方、书画作品及历史文献。展览展出的方笺多达400多张,有的装裱集册,有的散页单藏。其中有范文虎、何鸿舫、谢利恒、丁甘仁、恽铁樵、王仲奇、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陈道隆、陈无咎等,均是近现代沪地闻名遐迩的名医,他们的方笺,书法皆臻上境。(8月17日《澎湃新闻》)

如今,书画展并不是多么搏人眼球的展览,而这次的展出却比较特殊,展品均出自近现代上海中医名家之手。遥望过去的千百历史,医师一直是笔墨庄的重要主顾,他们诊病把脉、开方写笺都要使用毛笔。尤其像上海的周虎臣狼毫水笔更是大夫郎中所喜常用之笔。中医方笺是医家为病人服务留下的书证实物,从这些展品中可以体会到,字是一张方子的门面,是一个医生学识才华的外露,亦是医疗效果的保障。

但现在,不知从何时开始,流传了一种新的字体——“医生体”,“医生体”,是指医生开处方所用的字体,由于大部分难以辨认,而被网友调侃为医生体。甚至为了准确辨认,网上还出现了所谓的“医生字体翻译软件”。在当今“医生体”流行的背景之下,这场展览的确引人瞩目。

当遇到方笺展,“医生体”缺失的是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借口,病历书写潦草、字迹不清都不是一种美德。与中医名家处方展相比,天书一般的“医生体”折射出的恰恰是不够严谨的态度:你可能书写无法达到美观,但至少能够做到工整。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遗物中80多年前的一本微分方程课堂笔记不仅用全英文记录,而且字体工整如印刷品一般,这种认真与细腻,正是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沉淀的结果。

当遇到方笺展,“医生体”缺失的是责任与担当。医生的使命是治病救人,责任重大。工整的病历书写是药房准确无误拿药的关键。“医生体”看起来似乎很潇洒,但是,有时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对病人不可挽回的损失。也正是由于心怀责任与担当,屠呦呦当初为了试药,多次拿自己做人体实验,才在青蒿素的研发上实现重大突破。

当遇到方笺展,“医生体”缺失的是人文的情怀。对于“医生体”,有网友辩解说医生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处方不被外人识别,拿去使用,才写出这种比较潦草的字体,而且医生每天诊治的病人较多、书写的内容也多,字体就越写越潦草了。可是,这就可以成为“医生体”的挡箭牌了吗?字写得不规范,配药师傅错配,小则药不能治,大则贻误人命。这还是医生开方治病的初衷吗?病历书写潦草看似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实则为内心缺少人文关怀的情怀。

中国的古代和近代,有在溪水旁举杯对月的文人雅士;有在竹林之中拨弦弄琴的歌舞乐家;有在高山之上,仰观宇宙之大的仕宦官绅。而今,在大街小巷,试问每一个匆匆奔走的人,他们的内心还剩下什么?不止是部分医生,我们大部分人心中的人文情怀和不屈傲骨也早已被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事消磨殆尽。

好在,在“医生体”盛行的大环境之下,还有不少的医生以字迹工整、清秀的病历单,而成为其中的一股清流。他们书写的字体清晰工整,无非是为了让病人能看懂,不留下疑惑,也让科室的医生看清楚,不要耽误时间核对。

老一辈医者当年入门学医时,老师都曾教导“打好国学基础才能学好国医。欲学医,先习字,后读书,不容稍怠。”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工作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医者人文关怀的情怀也需要薪火相传。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124 2022-10-26
畅享生活 浏览:165 2022-08-18
生命时报 浏览:155
减肥ing 浏览:191
畅享生活 浏览:228 2021-08-19
畅享生活 浏览:142 2021-07-28
畅享生活 浏览:348 2021-04-13
畅享生活 浏览:142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