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家精神插上自由的翅膀
2020-10-11 15:10 点击:
近一段时间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组部部长陈希先后与科学家、经济社会学领域专家、两院院士密集座谈,在释放“科创驱动未来”强烈信号的同时,有一个关键词也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科学家精神”。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之门的当下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科技这把进步的钥匙,也都更呼唤能够为之加油赋能的精神伟力。
好的科学家难得,闪光的科学家精神更难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科学家精神,包含了爱国、创新、奉献、协同等多重内涵。它既要求科研工作者们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淡泊,又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追求。这种精神,是专业智慧与民本大爱的高度融合。守护并倡导好这一难能可贵的精神,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职能所在,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中央从制度层面找漏洞、补短板,提出了“破四唯”“去帽子”等实打实的举措,解放了科研工作者曾一度被报告、论文、审批束缚住的双手。但是,让做科学的人能够专注于科学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让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梦想、科学的情怀在更加开放宽容的环境中自由翱翔,才是关键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科研人员从来在意的不是帽子有多少,经费有多厚,名声有多响,而是科研条件能不能满足、能不能让他做想做的事,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唯有信任人才、尊重人才,人才才能真正以研为重、乐于奉献,科学家的创造力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人们所能见证并记忆的伟大科学成就、非凡技术革命,往往是踏在无数“无名的巨人”肩膀上的结果,恰恰是无数次看似“无用的失败”所留下的财富。保护好科学家精神,首先就要以更长远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科研事业本身。对于那些无法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基础研究,对于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大课题,给予最大的鼓励与耐心。为潜心理论、反复实验的人创造平台,给勇于尝试、敢于质疑的人营造空间,对积极探索、大胆跨前的人报以奖励,让科学家精神真正生出一副能够自由翱翔的翅膀。
科学研究是漫长而艰难的,做科研需要强大的动力,这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科研工作者本身的好奇心和激情,另一方面来自于有利于基础研究持续健康开展的良好科研生态和科研环境。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保障机制,科研人员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科学研究;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将个人价值、个体智慧耦合进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中,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在实验室里自由盛开,在实验室外茁壮成长。
海阔方能凭鱼跃,天高才可任鸟飞,自由的科研将带来更为自信的科研。相信在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自由环境下,中国科学界必能迎来一个又一个更为蓬勃的“科学的春天”。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345 2024-09-05 |
畅享生活 浏览:427 2023-11-13 |
光明日报 浏览:280 2023-10-18 |
畅享生活 浏览:448 2023-08-28 |
畅享生活 浏览:371 2023-07-03 |
畅享生活 浏览:422 2023-04-18 |
畅享生活 浏览:127 2023-04-06 |
畅享生活 浏览:366 2023-03-28 |
畅享生活 浏览:671 2023-03-22 |
畅享生活 浏览:532 2023-03-22 |
畅享生活 浏览:212 2023-03-09 |
畅享生活 浏览:242 2023-03-08 |
畅享生活 浏览:249 2023-03-02 |
畅享生活 浏览:287 2023-03-01 |
畅享生活 浏览:274 2023-02-28 |
畅享生活 浏览:255 2023-02-28 |
畅享生活 浏览:331 2023-02-28 |
畅享生活 浏览:275 2023-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