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质疑青岛爆燃输油管为何紧挨居民小区

来源:畅享生活
2013-11-23 20:11 点击:

原标题:青岛输油管爆燃,是否存设计缺陷

社论

11月22日凌晨3时许,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上午10时许,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突发爆炸,截至14时23分,事故已造成35人死亡,166人受伤。

爆炸发生于一瞬,而事故隐患早已潜伏。最为吊诡的是,本来是亡羊补牢的抢修,居然造成了如此重大的事故后果,其中到底有几许天灾,几许人祸?真相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但从目前报道所暴露的一些新闻细节看,人们难以消除对于输油管道安全的疑虑。据报道,初步查明是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爆燃发生,可是,漏油为何轻易能进入市政管网,输油管道距离市政管道为何如此之近,相关设计是否存在缺陷?

另外,从新闻中可知,爆炸离居民区非常之近,附近小区门口本来有一个保卫室,但是爆炸之后已经被夷为平地,现场只留下一个大坑。从常识而言,输油管线明显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绝不该紧挨居民小区,那么,这条新建的输油管线,当时是如何通过评估的,管线附近居民是否知情?

近年来,一些石化企业屡屡发生事故,据媒体报道,2010年至2013年,石化企业共发生至少6起重大事故。无论是重大事故,还是一般事故,都应当引发企业和管理部门的高度警觉。可现实却是,事故之后,相关企业也会进行全面整顿,强调加强监管,处理一批相关责任人。但令人困惑的是,这些举措似乎并未遏制事故的高发。凡此种种,不免让人疑问,相关企业对于类似事故,是否有着真正深刻的反省与改进,许多事故之后的调查,是否做到了追根究底?

安全责任是看不见的良心,也是衡量企业文化的标准之一。这些常态化的安全管理举措,从立项到规划,从日常运行到相关检查,再到事故发生后的完善,莫不高度依赖背后管理职能的理性与责任心。而频繁发生的石化安全事故,则会加剧社会对于石化安全性的疑虑。近年来社会关于石化项目的安全争议不断,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发争议的PX(对二甲苯)项目,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而要杜绝这样的情形再现,从技术层面看,包括石化企业须对全国包括输油管在内的所有设备进行安全排查,对不合理的日常管理举措重新修改,落实责任到人,重新梳理安全保障思路、重整责任格局。此外,对于石化企业事故,无论大小,建议其他职能部门主动介入,通过客观独立的调查,还原事故真相,提出治本之策,这也是国际通行准则。

所以,每一起事故,都应成为仔细解剖的麻雀,通过外部调查及问责,查清责任,找出企业自我监管,以及政府监管机制的症结所在,这样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重化工业的安全,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中国艺术报 浏览:244 2024-04-10
畅享生活 浏览:156 2022-09-21
环球时报 浏览:579 2022-03-21
畅享生活 浏览:307 2021-07-30
环球时报 浏览:367 2021-07-12
环球时报 浏览:274 2021-07-02
畅享生活 浏览:186 2021-06-20
山东海事 浏览:149 2021-04-28
畅享生活 浏览:246 2021-04-24
人民网-观点频道 浏览:179 2021-04-08
畅享生活 浏览:344 2021-03-15
新华每日电讯 浏览:227 2021-01-29
文化频道 浏览:266 2020-12-16
环球时报 浏览:223 2020-12-15
畅享生活 浏览:130 2020-10-21
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浏览:288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