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果算论文让研究者“好好说话”
2017-09-18 09:09 点击:
浙江大学日前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该《办法》推出后,引发广大师生和网友热议。(9月16日新华社)
针对浙江大学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有网友表示,该举措“海纳百川”,开了国内高校先河,有巨大创新意义。同时也有人质疑,网络文章、作品能否保持学术的严肃性?实际上,无论赞成也好,质疑也罢,我们都看到了浙江大学在推进学术研究成果接地气方面的有力探索,不论此举措是否会降低学术的严肃性,它至少可以让研究者学会“好好说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学最大的特征是书多,教职工和学生们可以通过海量的图书阅读提升思维,搞好研究。而研究成果便体现在论文撰写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成为了教职工晋升职称、学生们顺利拿到学位的必备要素。而大学里的研究者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几千上万字的论文信手拈来,不过具体有多大价值倒不太好说。其实,一篇几万字,十多万字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除去学术规范中的研究理论基础、他人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过程的详细介绍等等,具有核心价值的观点不过几千上万字。
长期以来,这些核心内容堆放在大部头的论文中,仅仅是为学术期刊库增加一个收录数据而已,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不太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过于深奥的学术话语体系,导致“藏在深山无人知”。而浙江大学优化了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为学术期刊论文,可以说,给研究者学会如何与公众对话搭建了桥梁。动辄几十家网站转载、几十万阅读量的标准可不是能轻易获得的,写作者需要有极具吸引力的说话方式。
同时,网络媒体也极其需要这些研究成果来传递优质的知识。微信朋友圈之所以鱼龙混杂、鸡汤泛滥,就在于有知识、有文化的研究者们不愿意说。一些老年人之所以深受网络“伪科学”荼毒,就在于掌握正确医学知识的研究者不愿意在网络上发声,因为不被认定为学术成果,写了也是白写。
在我个人看来,浙江大学的论文新标准,既可以让研究者学会“好好说话”,学会用老百姓接受的方式传递学术知识,又可以净化网络空间,让老百姓不至于被“伪科学”毒害。在促进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够让大学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意义重大。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中国青年报 浏览:396 |
畅享生活 浏览:335 2023-06-09 |
畅享生活 浏览:152 2022-10-29 |
畅享生活 浏览:325 2022-09-27 |
畅享生活 浏览:231 2022-09-23 |
畅享生活 浏览:159 2022-09-19 |
央视网 浏览:425 2022-09-19 |
畅享生活 浏览:243 2022-09-14 |
人民日报 浏览:181 2022-07-28 |
学习强国平台 浏览:321 2022-07-28 |
畅享生活 浏览:763 2022-07-26 |
央视新闻客户端 浏览:535 2022-07-09 |
中国青年报 浏览:285 2022-07-05 |
畅享生活 浏览:240 2022-06-29 |
畅享生活 浏览:235 2022-06-28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40 2022-06-22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98 |
科技日报 浏览:357 2022-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