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之殇何时休

来源:畅享生活  作者:魏克勤
2023-06-09 13:06 点击:

近日,一则婆孙景区插队,男子劝阻遭“咆哮式”怒怼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当网友们纷纷谴责婆孙二人不文明行为时,舆论的风向开始“跑偏”了,从插队拓展到容貌、性别、地域,再到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行踪拍照后发至网络,讽刺漫画、表情包等,对老婆婆进行漫画式羞辱,不但在网上大量传播,甚至出现了各种相关汽车车贴等,变成可出售的商品……已不止是对旅游文明的批评与谴责,而是带有倾向性的网络暴力,通过对当事人人格尊严的侵犯,丑化他人形象,人肉搜索他人家庭住址,将生活信息泄露在网络平台,导致被网暴者正常生活受阻,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将恶搞表情包,成为商家牟利的载体。从去年的刘学州之死到“那个染着粉色头发的女孩走了”再到如今的婆孙表情包,在为生命的不幸逝去感到痛心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整治网暴之恶,刻不容缓。

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加强网络技术管理。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日益新呈现的网络暴力的制约有待研判,要想彻底消除网络暴力,就需要制定更具有专门性、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同时不断深化法治文化宣传和公民法律自觉的培养,平台也要出台相应监管政策,比如实名制评论等,提高施暴成本,进一步规范和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治网,让法治真正成为整治网络暴力的雷霆铁腕。

拓宽公民行使监督权、表达权的渠道,建立畅通良好的沟通机制。相比起网络发声渠道快捷、便利、反馈率高的优点,目前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较少、效率偏低。如果出现部分政府机关或者司法行政机关不担当不作为,甚至反馈速度过低或者完全零反馈的情形,就会直接打击公民监督的积极性,熟悉网络的公民更倾向于选择"私权救济"的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判断,甚至对自己认为司法处置不公的事件进行攻击和讨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与其强行去堵住大众的嘴,不如给社会大众一个发声的高效窗口。

网民自身应提高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缺乏理性。除了提高良莠信息的分辨能力,网民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在网络空间随意公开自己及他人个人信息,牢牢树立个人信息保密意识。同时坚持理性判断、独立思考,在事实真相尚未得到官方认证前不轻信、不盲从、不转发小道消息,待事实调查清楚后再谨慎发表个人言论,另外,对于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言论及行为及时指出并通过合法相关渠道进行举报。其次,自媒体行业应坚持职业操守,不能为了一时的流量和关注故意造谣甚至抹黑他人,拒绝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引导负能量社会舆论走向。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151 2022-10-29
畅享生活 浏览:325 2022-09-27
畅享生活 浏览:231 2022-09-23
畅享生活 浏览:159 2022-09-19
畅享生活 浏览:243 2022-09-14
人民日报 浏览:181 2022-07-28
畅享生活 浏览:763 2022-07-26
中国青年报 浏览:285 2022-07-05
畅享生活 浏览:240 2022-06-29
畅享生活 浏览:235 2022-06-28
科技日报 浏览:357 2022-05-16
人民日报 浏览:230 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