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紧被“热词”包装的网络传销
2017-09-13 09:09 点击:
传统的传销骗术正在升级迭代。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在“拉人头”、严密控制人身自由、强制洗脑等传统手段之外,传销开始借助网络实现信息化,与非法集资、诈骗等交织,犯罪活动变得复杂化,传销人员结构变得高学历、年轻化,涉及金额巨大,发现和查处的难度增加,需要引起相关部门警惕。
传销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一路狂奔,这样的现象令人错愕,却并非难以理解。毕竟,互联网只是一个通道和工具。此前曝光的李文星案中,许多被骗到传销窝点接受洗脑的年轻人均是因网络虚假招聘中招。这表明,新技术、新模式等并非单一指向,也可以被人拿来作恶,如果拿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大数据等热词包装,则更有迷惑性。
以警方此前查处的“善心汇”案为例,据披露,2016年5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张天明等人通过“深圳市善心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高收益为诱惑,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渠道进行宣传,大肆发展“会员”开展传销活动,骗取巨额财物,“布施”金额数百亿元,发展“会员”500多万名,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
前两天,陕西西安警方也端掉了一个网络传销团伙。调查发现,从今年3月至8月初,参与该传销活动的人员有3000余人,非法获利8000余万元。这个传销组织以高科技为诱饵,诈骗活动均在网上进行,公司董事长、总裁和财务、技术、推广等骨干是清一色的80后,绝大多数具有计算机、金融、工商管理等本科学历。
传销阵地转移,也给各地、各部门打击传销带来困难。一个地方或许可以通过“地毯式”执法,将那些隐秘的窝点铲除,然而,活跃于网上的传销组织却难以根除。
当前,有关部门在严厉打击传统传销组织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肃清网络环境,逐步将惩治的重点转移到网络上来。一方面,加强对种种网络传销新模式的甄别、跟踪,警惕传销组织者以网络为阵地拉人骗钱,特别是对于那些公众尚缺乏经验认知的新生事物,不妨采取建档追踪的笨办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对非法集资等的打击,展开综合治理。这就涉及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只要管住了钱,总会揪住传销诈骗的“狐狸尾巴”。此外,要对公众加强教育引导,教育部门、大学等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大学生,任何创业都要以增加社会的价值为依归,一夜暴富不可信。
魔高一尺,当然要道高一丈。事实上,尽管网络传销花样百出、行踪不定,但总是有迹可循的。只要真正重视起来,线上线下、部门地方一体周知、守土有责,机变百出的网络传销最终都将无处遁形。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325 2022-09-27 |
中工网 浏览:135 2021-04-28 |
光明日报 浏览:351 2020-06-21 |
红网 浏览:265 2019-08-06 |
光明日报 浏览:357 |
光明日报 浏览:250 2018-08-15 |
光明日报 浏览:281 2018-05-14 |
光明日报 浏览:210 2018-02-23 |
光明日报 浏览:257 2017-11-13 |
光明日报 浏览:311 2017-11-10 |
光明网 浏览:283 2017-10-27 |
光明日报 浏览:306 2017-10-27 |
光明日报 浏览:206 2017-09-25 |
光明日报 浏览:120 2017-09-23 |
光明日报 浏览:212 2017-09-20 |
人民日报 浏览:287 2017-09-18 |
光明日报 浏览:245 2017-09-18 |
光明日报 浏览:179 2017-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