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益风行呼唤专业的第三方监督

来源:红网  作者:施媚
2017-09-02 12:09 点击:

8月29日,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组织联合推出的“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在朋友圈掀起了一股“一元购画”潮和“晒画”潮。这个“互联网+艺术+公益”的创新公益活动一时间光芒万丈,但同时也被人质疑为“投资商欺骗行为”。此言一出,令人想起了当初的罗尔事件,不过幸好,最后活动组织者站出来辟谣,该公益没有出现坏的反转。

为何网络公益活动的推广总是自带招黑体质,似乎循着“引发关注-事件反转-辟谣”才是它本来的路径呢?近些年来,网络公益慈善活动风行,而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却迟迟不见踪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公益众筹活动的合法身份首先就难以确定,一旦活动引起较大关注后,民间人士就会自发对其监督,而来自民间团体的声音同样是真伪难辨。这样往往容易令一个承载着公众善意期许的公益慈善活动变得扑朔迷离。

这个问题不容小觑。随着技术进步和公益机构登记等门槛放低,大量民间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兴起,草根公益组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互联网平台,公众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只需几个注册步骤即可实现。互联网创新型公益活动以更小的视角更低的门槛去帮扶特定的群体,从而提升公益效率,如一元购画,当日下午15时就超过了1500万元的筹款目标,捐款人数超580万人次。而据社科院今年6月份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可知,截至去年12月,有32.5%的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进行慈善行为,规模达到2.38亿。

网络让慈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度越来越高,而这个时候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就显得越来越必要。而为何强调“专业”二字呢?因为依照2016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方监督机构是存在的。依据该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倡者、申请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进行验证”。此外就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监督慈善信息公开以及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募捐需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指定网站发布信息。综上来看,目前针对网络公益慈善的监督一是平台“把关”其身份,二是民政部门“把关”信息公开。

但是这两种监督机构的可靠性和效率令人质疑。首先,平台自身验证其身份。常见的大众媒介由专业从业者操作,鉴于其自身积累的一定公信力,其可靠性高些。除此之外,新兴的自媒体如微信微博推送的内容,要靠其洁身自好,恐怕可靠性难以保证。再者,民政部门监督信息公开。虽然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资格审查、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等,但是在当今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一条推送只要营销做得好,还来不及辨别真伪,就可以传遍朋友圈,达到10万+的浏览量。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是可怕的,换言之,一个假的公益众筹活动在民政部门做出反应之前就已经在网络上为非作歹,打击广大网民的爱心了。

所以,针对网络慈善的专业第三方监督机构亟待建立。它能够全力关注网络上的公益慈善活动,从信息核实、真伪认证,到确定筹款金额和审查资金使用计划,直至追踪资金的使用流向等。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借助先进的网络手段,比如在信息核实阶段,若经核实批准其身份真实动机可信,则有相关标识为证,网民即可根据该标识来做出判断;若未经核实擅自发起活动,则缺少该标识,并且封锁相关平台。

公众的爱心需要一个出口,网络公益慈善正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公众的爱心更需要一份守护,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正是我们要呼唤的。只有让网络公益慈善真实、透明、公开,越来越多的爱心才愿意汇聚,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才不会被冷落,中国的公益事业才会越做越强。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335 2023-06-09
畅享生活 浏览:152 2022-10-29
畅享生活 浏览:325 2022-09-27
畅享生活 浏览:231 2022-09-23
畅享生活 浏览:159 2022-09-19
畅享生活 浏览:243 2022-09-14
人民日报 浏览:181 2022-07-28
畅享生活 浏览:763 2022-07-26
中国青年报 浏览:285 2022-07-05
畅享生活 浏览:240 2022-06-29
畅享生活 浏览:235 2022-06-28
科技日报 浏览:357 2022-05-16
人民日报 浏览:230 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