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募捐创新须经得起质疑
2017-09-01 17:09 点击:
公益慈善是透明的事业,不管公益组织募捐的目的多么合理,运作方式如何创新,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监督。“小朋友画廊”活动在受到充分认可的同时,争议的声音其实就是监督。
8月29日,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活动刷屏。网友每购买一幅画,就向活动组织平台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捐赠1元钱。活动在吸引点赞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争议。活动方29日回应,该活动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和分成,钱款后续使用情况将进行定期公示。(见8月30日《深圳商报》)
“小朋友画廊”活动中的36幅画作均由患有自闭症的特殊人群创作而成,一天时间募款金额就超千万元,再次证明了网络慈善的强大生命力。这得益于社会浓厚的爱心善意,也是公众为募捐形式所吸引的结果。捐赠者付出1元,就可以使用所购图片。此举不但是募捐形式的创新,也是对慈善公益项目本身巧妙的推介,将自闭症这一特殊人群的艺术创作展示在公众面前,增强了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注。毫无疑问,这样的慈善运作是成功的,为网络慈善公益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但是,网络时代“营销”与“炒作”是两个无法回避的词汇,作为一种运作手段,网络募捐本身并没有褒贬色彩,就好像透明的物体,最终取决于目的背景的色彩。由于网络世界的信息不对称,传播往往立足于关注本身,募捐便容易被异化成“炒作”与“营销”手段,近些年一些颇有争议的网络募捐事件莫不如此。
正因此,“小朋友画廊”活动也不乏争议:一是质疑活动的性质,称其背后存在“分成”,这种怀疑背后,是公众担心慈善公益被商业所利用;二是质疑自闭症这个特殊群体是否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画作会不会是有人代笔。显然,这与该活动本身对所帮助群体生活状态的展示欠缺有关。
平心而论,这些争议和质疑的确有存在的可能。公益慈善是透明的事业,不管公益组织募捐的目的多么合理,运作方式如何创新,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监督。“小朋友画廊”活动在受到充分认可的同时,争议的声音其实就是监督。如今相关方面的主动回应,可谓是良性互动。
网络募捐创新须经得起质疑,而网络公益慈善也应在质疑中走向成熟。首先,慈善公益组织自身要谨守慈善公益伦理,公开透明运作,尤其要提高对网络募捐受众心理的把握能力,更好地满足网友捐赠的知情权;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慈善募捐监管体系,行政监管机构与网络平台各司其职,对募捐组织资质、项目信息发布、具体形式、款物使用分配等,实施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并及时公开,用可靠的机制与程序来涵养社会信任。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335 2023-06-09 |
畅享生活 浏览:152 2022-10-29 |
畅享生活 浏览:325 2022-09-27 |
畅享生活 浏览:231 2022-09-23 |
畅享生活 浏览:159 2022-09-19 |
畅享生活 浏览:243 2022-09-14 |
人民日报 浏览:181 2022-07-28 |
畅享生活 浏览:763 2022-07-26 |
中国青年报 浏览:285 2022-07-05 |
畅享生活 浏览:240 2022-06-29 |
畅享生活 浏览:235 2022-06-28 |
中国新闻网 浏览:240 2022-06-22 |
科技日报 浏览:357 2022-05-16 |
法治日报 浏览:289 2022-05-16 |
人民日报 浏览:230 2022-05-15 |
减肥ing 浏览:257 |
360常识网 浏览:29 |
360常识网 浏览: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