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4岁女儿徒步沙漠?吃苦教育问过孩子的感受吗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方乐迪
2017-08-19 09:08 点击:

苦难并不是必须的,如果父母有能力赋予孩子更好的生活,就不应该让他吃苦。

乐嘉和4岁女儿出发时合影。

乐嘉和4岁女儿出发时合影。

主持人乐嘉带着四岁女儿,用四天走完甘肃张掖高台县的76公里沙漠。作为最小团员的父亲,乐嘉对于女儿的行为颇为自得,并发了微博。但在一惯包容虎爸、虎妈的公众舆论场里,乐嘉的行为却备受争议,人们认为乐嘉有些过了。

虽然乐嘉因为推广色彩心理而出名,但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上,依旧难逃中国式父母的窠臼。而带着孩子如此虐心的远足,教育意义也远弱于父母的自我感动价值。

在日常的中国式亲子教育之中,“我为了你好”,是个逃不出的怪圈。无论孩子小或者成年,都免不了遭遇一波以“我为了你好”方式进行的亲情和道德绑架。在这种非正常关系中,父母的自我感动需求,压制了对于孩子自身意愿的考量。比如长跑少年,走钢丝少年,都是这样的产物。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control parenting),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并辅之以“孝顺”、“吃苦”等看似无比正确的论调。

乐嘉带着孩子徒步,只不过是一种看似更高级的“我为了你好”而已。锻炼孩子没错,但各种尺度要把握。乐嘉的尺度显然过了。这种带有隐性强迫的行为,忽视了孩子本来的意愿。长此以往,并不能得变为良性的互动和正常的亲子关系。

一个更为畸形的产物——小大人就会产生。孩子变成家长眼中希望的孩子,而不是孩子自己。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真是孩子需要的么?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思维陷阱,是吃苦教育。以徒步培养孩子坚韧性格,就是一种家长习以为常的吃苦教育的变种。作为农耕文明的遗产,吃苦教育的成功学早就与时代脱节,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坚韧、勤劳的品质固然可贵,但“受的痛苦越大,得到的回报也越大”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事实上,苦难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只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和生存环境,为苦难创造了价值。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文化也很富足的社会,这种陈旧而牵强的因果关系,往往会把人引向灾难。沉迷于北派传销的人,不正是期待以自己的苦难预期未来的暴富么?

苦难并不是必须的,如果父母有能力赋予孩子更好的生活,就不应该让他吃苦。绑架苦难给孩子,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用自己的预期管理孩子,不是好的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给予分寸与边界的引导。

一个有自己想法、敢说出自己想法的孩子,远胜过一个吃苦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达到目标,那么他不需要刻意培养的坚韧,也能完成他的目标,因为他内心有一个呼声——我想要。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减肥ing 浏览:123
畅享生活 浏览:242 2021-01-11
畅享生活 浏览:185 2018-05-23
广州日报 浏览:251 2017-09-11
红网 浏览:237 2017-09-09
红网 浏览:227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