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车祸呼唤“宽容性公路”
2017-08-13 16:08 点击:
8月10日深夜,西汉高速公路陕西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辆从成都发往洛阳的河南客车,在途经秦岭一号隧道口时,因撞到隧道进口前墙壁发生事故,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伤。
虽然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但属人祸无疑。有关专家初步分析认为,事故直接原因很可能是驾驶员疲劳驾驶,间接原因则是公路设计不合理。据了解,该段高速路是三车道,而秦岭一号隧道只有二条车道,从三车道变为二车道,理应有过渡路段,设置逐步收窄的隔离护栏、引导标线、警示设施。但从事故现场照片看,秦岭一号隧道前,没有相关提醒设施。高速行驶中的汽车驾驶员,在没有连续提前警示的情况下,精力稍有分神,就可能猝不及防地撞上隧道口墙壁。
据统计,隧道口及桥梁两端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而且极易发生重大事故。由于隧道及桥梁的车道常常要比其他路段少,进口端突然收窄。在这种情况下,渐变式的过渡、提醒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宽容性理念,值得借鉴。
20世纪70年代,国外路桥建设专家提出了路侧宽容设计理念。初衷是:作为道路使用者,在行车过程中发生驾驶过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其发生的驾驶过错不应以其生命作为代价,应该为驾驶员行车过错提供宽容的空间与措施,最终实现拯救用路者。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人都难免犯错,道路应具有较强的容错、纠错能力,让驾驶员有修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这就是道路的宽容性设计理念。
在不少发达国家,宽容性设计在道路建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关设施随处可见,对减少交通事故,减轻人命及财产损失,起到了显著作用。不少发达国家的户均汽车拥有量远超过我国,而交通事故发生率及死亡率却远低于我国。除道路管理水平、国民安全意识外,更重要的就是其推崇宽容性理念,在道路上做出容错性措施,让驾驶员尽最大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家庭汽车拥有量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道路建设速度、质量及管理水平,跟不上汽车消费发展速度,各式安全隐患并不少见。以人为本,是各级政府的施政理念,生命至上理应成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已上新高度的今天,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全面引入宽容性设计理念,完全有条件,也很有必要。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238 2022-09-14 |
畅享生活 浏览:170 2022-07-26 |
畅享生活 浏览:241 2022-07-26 |
人民网-观点频道 浏览:243 2021-04-03 |
畅享生活 浏览:240 2021-03-28 |
畅享生活 浏览:214 2020-08-06 |
半月谈 浏览:212 2020-07-13 |
畅享生活 浏览:213 2020-04-06 |
畅享生活 浏览:208 2019-09-11 |
畅享生活 浏览:187 2018-05-14 |
畅享生活 浏览:216 2018-04-18 |
畅享生活 浏览:229 2018-04-16 |
广州日报 浏览:337 2017-09-25 |
解放军报 浏览:312 2017-09-25 |
红网 浏览:189 2017-09-25 |
红网 浏览:183 2017-09-10 |
解放军报 浏览:131 2017-09-09 |
红网 浏览:147 2017-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