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副乡长被停职”引热议看社会舆论

来源:长江网  作者:刘亭
2017-08-11 15:08 点击:

收养格斗孤儿的俱乐部老板恩波身处舆论漩涡,他很无奈,他说当年一个副乡长看到许多失去父母的孩子没人管,很可怜,给他打了十几个电话,希望恩波能接收。恩波开出条件:贫困家庭、监护人同意。就这样,孩子陆续来到俱乐部。而这位好心的副乡长,在舆论发酵后被停职了。说到这,恩波笑了起来,“太无聊了,真的。”(新京报8月10日)

之前“格斗孤儿”事件被爆出,舆论一边倒的指责政府不作为、教育部门职能缺失、俱乐部“丧心病狂”利用孩子挣钱。这次“副乡长被停职”,舆论又开始倒向另一边,认为副乡长的做法是精准扶贫,帮助困难孩子走出困境;俱乐部是善心之举,培养了孩子一技之能。有人可能会说网民是“墙头草、随风倒”,缺乏理性、独立的思考。我倒不这么认为,舆论有普遍同情弱者的特点,网民发表言论的初衷都是希望社会充满公平正义,弱者得到应有的尊严。与其要求舆论理性,不如给公众看到一个有担当的自己。

同一个事件只因报道倾向不同便引发截然相反的社会舆论,是媒体欠公众一个真相。俱乐部到底是不是在利用孩子打比赛挣钱;孩子留在俱乐部是自愿还是受到教唆;副乡长的行为到底是扶贫还是“助纣为虐”。这些问题只有经过深入的调查才能搞清楚。在调查不完全,事情真相不清楚的前提下就报道出来,必然会有断章取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前后不一的态度就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政府和媒体应当做的是,在事情发生后深入调查研究,将真相摆在公众面前。把对俱乐部和副乡长的调查情况和处理依据公开,网民自然心中也就有了一把称。

事后监管不如事前防范。“亡羊补牢”固然可取,但必定已经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和谐的建设,做好事前工作才是重中之重。加大监督,确保副乡长在组织贫困儿童去俱乐部学习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公开透明,做到“工作留痕”。跟踪服务,确保孩子进入俱乐部后权益不受侵犯。在阳光下暴晒的作为,必然是经得起人民考验的。

问责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网民舆论之所以前后反差这么大,归根结底还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副局长被撤职、俱乐部被查办”这不是结局,如何解决孩子将来的问题才是公众所关心的。孩子上完学后出路在哪?是否有孩子真的热爱格斗?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引导社会格斗俱乐部合法化或者引进社会资金创办公益格斗学校,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这不失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只要正确的对待舆论所引发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终将会更加文明和进步。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浏览:288 2020-10-15
长江网 浏览:223 2017-08-11
畅享生活 浏览:94 2014-01-26
畅享生活 浏览:207 2014-01-09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5
畅享生活 浏览:35 2025-03-20
畅享生活 浏览:46 2025-03-20
畅享生活 浏览:39 2025-03-20
科技日报 浏览:144 2025-03-13
扬子晚报 浏览:194 2025-02-25
扬子晚报 浏览:237 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