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尽头是借贷”,不能只当笑话看
2021-04-28 11:04 点击:
没钱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贷;没钱买手机,可以打白条;没钱做医美,可以分期付。曾经够不着的商品、服务变得唾手可得。如今,打开手机上很多App,无论是社交、外卖、打车,甚至办公软件、本地生活等,只需要输入身份证等信息,就可以低门槛地享受“提前消费”。
有网友戏称:“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P2P网贷机构退出了历史舞台,互联网企业却热衷放贷。过去赔本赚吆喝获取流量,如今横跨金融赚起快钱。
在我国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品质型消费过渡时,互联网巨头盯上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对于自律能力相对较弱的年轻人而言,被诱导过度借贷,伤害性极强。
记者曾对诱导过度借贷进行详细分析,一般经历以下阶段:首先,诱导分期,购物、教育、租房场景下诱导分期付款;紧接着,过度授信,进入门槛极低,年满18周岁、通过实名验证即可,额度则是花得多给得多;最后,导致消费者多头负债,金融产品则会麻痹消费者对自己真实偿债能力的了解,为补足资金缺口部分负债者选择以贷养贷。
当前,不少年轻人正陷入“借贷一时爽”的泥潭,无法自拔。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也助长了他们的超前消费意识。
中国已进入需要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阶段,无论对家庭还是国家,过度负债式消费都会削弱其应对危机的能力。整顿借贷消费乱象,有待监管持续发力,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对于青年群体的客观消费需求,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金融机构在与平台合作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核,尤其对变相分期付等业务,从前期准入到中期推广销售需要做出规范和提醒,监管部门应进行日常抽查,对未严格把关的金融机构加大处罚力度。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不要过度借贷;如确需贷款,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不要轻易在不了解的网络平台申请贷款。(本报评论员桑彤、周琳)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畅享生活 浏览:93 2022-10-18 |
网信中国 浏览:300 2022-07-21 |
360常识网 浏览:122 |
人民网-观点频道 浏览:241 2021-04-10 |
新华网 浏览:229 2020-11-23 |
光明时评 浏览:164 |
红网 浏览:244 2019-08-07 |
畅享生活 浏览:233 2019-04-11 |
畅享生活 浏览:191 2018-11-29 |
畅享生活 浏览:227 2018-06-27 |
红网 浏览:260 2017-10-02 |
红网 浏览:296 2017-09-20 |
南方日报 浏览:178 2017-09-12 |
红网 浏览:162 2017-09-12 |
法制日报 浏览:254 2017-08-22 |
新华社 浏览:131 2017-08-17 |
畅享生活 浏览:265 2015-03-03 |
畅享生活 浏览:138 2014-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