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与鸭的完美结合: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车之光
2022-03-30 17:03 点击: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描画”春天到来的一首哲理诗,诗名是《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是宋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他是开拓了宋诗新的境界并赋予了宋诗新的生命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无事不可入诗。“春江晚景”一作“春江晓景”,是惠崇和尚所作的一幅名画。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春江晚景”所作的题画诗。

诗一起首,就用淡淡几笔自然景象把人们带入那迷人的画境。我们仿佛看到:惠崇和尚的画的上侧有一小片清雅的竹林,青翠嫩绿的竹叶丛中伸展出两三枝绽开着的粉红色的桃花。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竹花偎依,暗香疏影,饶富情趣。一个“桃花报春”的意境,令人迷恋万端。诗人紧扣“春”意,但又没有直说。这就是国画家惯用的“点染”手法,即借点明“竹”茂,尤其是“桃花”的盛开,来烘托出一个“春”字,用以引出下文。

画的中下部是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鸭戏图”。由于前一句的新竹吐翠、桃花绽红已点明了时令,故此时自然带出了脍炙人口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句。这里的“暖”字用得颇为贴切,与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与鸭的完美结合: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

古画中的鸭子戏水场景

本来,画中的鸭子在水面游,人们根本看不出“水的寒暖”和“鸭的知觉”,但经过诗人如此锤字炼句,且由“翠竹”“红花”中寓含的“春”意而生出“水暖”的结论,使人读起来,宛若春温透臂,十分传神。另外,“春江水暖鸭先知”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方有真实的感受。你看,因为鸭性喜水,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是要跳下去凫水嬉戏的。这就使之在实践中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它们对于水的寒暖变化,就比其他不喜水的动物乃至人类知道得要早。这就是诗人对一切事物单凭主观臆断是得不出客观的真理的科学总结。

最后,在画的下侧部,傍着江水的浅滩上,长满着开着淡黄色花的萎蒿和短短的芦苇的嫩芽。黄绿相间,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把画写得更活,诗人意兴未尽地在结尾处借河豚鱼只在春江水发时才“抢上水”往上游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这里虽是诗人从“竹”“花”“水”“鸭”“蒿”“苇”生发出来的想象和深化,但其对春意描绘的良苦用心却跃然纸上。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写的是早春江南的景色,它通过对四种植物、两种动物的描绘,虚实相映地突出了“春”字的主题。诗人善于抓住画中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自然景物因季节变换而出现的新的特征落墨,不仅形象鲜明,富有画意,而且处处洋溢着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趣,从而激发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给读者一种“触处生春”的如见其画、如历其境的真实感受。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254
畅享生活 浏览:132
畅享生活 浏览:131
减肥ing 浏览:101
减肥ing 浏览:137
减肥ing 浏览:120
减肥ing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