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明天凌晨奔月六套方案随时待命

来源:畅享生活
2013-12-01 14:12 点击:

六套方案随时待命 综合演练成功完成 各项测试结果正常

原标题:“嫦娥三号”明天凌晨奔月

据新华社电经“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

“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测试结果正常,已完成全区综合演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记者11月30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到,“嫦娥三号”卫星的发射窗口共6个,从12月2日至4日,每天两个。其中,第一窗口宽度为4分钟,第二窗口为1分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赵民说,目前,发射场已制定了6套发射方案。

探月“利器”

——五大系统为探月保驾护航

月球探测卫星系统

“嫦娥三号”探测器主要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任务期间,它们主要承担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三项任务。

运载火箭系统

“嫦娥三号”发射使用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这是我国目前最大推力运载火箭。

发射场系统

主要负责组织指挥火箭的组装、测试、加注及发射,同时负责提供卫星的组装、测试和发射保障,火箭发射后的跟踪测量和控制。负责发射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测控系统

主要负责火箭及卫星的轨道测量、图像及遥测监视、遥控操作、数据注入、飞行控制等。测控系统主要由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喀什、佳木斯等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

地面应用系统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负责研制和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由数据接收、运行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科学应用五个分系统组成。

奔月“天梯”

——六大技术升级建奔月平台

设备设施升级改造

我国先后建成了远距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测控指挥监视可视化系统、通信设备集中网管系统、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完成了包括改造光学仪器、测控设备更新换代、严密组织特燃特气筹措等在内的技术改进达上百项。

发射塔架可靠性增长

对承担“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二号发射塔架进行状态转换复查、加注供气系统等适应性改造。

气象预报精细化系统

针对西昌地区高空风和寒潮降温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对40年来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对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进行精确预测,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施场区精细化预报,把数值预报从5公里范围缩短到3公里,为“零窗口”发射提供技术支持。

优化组织指挥和任务流程

针对12月份只有3天6个发射窗口,完善各类方案预案,细化发射场3大系统11个分系统具体职责,逐时段明确各系统状态、指挥口令、测试操作要求,大大提升了任务状态转换时间。

创新任务管理模式

引入六西格玛管理、7S现场管理活动和QC小组活动,形成涵盖任务管理、人员场所管理、技术安全管理、装备维护管理等主要领域、体制健全的现代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精细化管理向基层、向末端、向岗位落实。

大幅提升试验指挥智能化程度

通过远程监控、数据融合、高清显示等先进技术,构建全域覆盖、高速宽带、业务综合的一体化试验信息系统,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和综合集成。

全球“探月”一览

苏联:最先行动但人就是上不去

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为了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了N1巨型火箭,共试射了4次,都以失败收场。在美国成功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美国: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实体

1967年1月,美国的“阿波罗1号”发射失败,3名宇航员遇难。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

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国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和“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对月球进行探测,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欧洲:想在月球上造“诺亚方舟”

1964年,欧洲七国成立了欧洲太空火箭开发组织和欧洲太空研究组织。

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17国组成的欧空局开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将“智能”1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并完成了多项探测任务。

欧空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日本:绕啊绕啊一头撞上了月球

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发射“月亮女神”号绕月探测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了调查任务后撞向月球表面,完成最终使命。发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探测的开端。

作为月亮女神的后续卫星,日本预计于2015年、2025年分别发射“月亮女神2号”、“月亮女神3号”。

印度:一直在绕月从来就没着陆

印度于2008年10月22日发射了第一颗绕月飞行器“月船1号”。

印度原定在2011年向月球发射“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并使一个登月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由于种种原因,“月船2号”被迫推迟至2013年发射,之后又推迟至2014年发射。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184 2022-07-05
《求是》 浏览:360 2022-05-31
畅享生活 浏览:617 2021-08-26
畅享生活 浏览:189 2021-07-04
环球时报 浏览:172 2020-12-24
环球时报 浏览:281 2020-11-25
腾讯新闻 浏览:320 2018-05-11
红网 浏览:130 2018-03-30
红网 浏览:226 2017-10-16
长江网 浏览:177 2017-08-14
长江网 浏览:116 2017-08-14
畅享生活 浏览:312 201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