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发生六阶段 及早认识早预防

来源:中医中药网
2022-04-27 17:04 点击:

现代人因为生活工作节奏紧张,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但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许多疾病的发生大致可分虚、寒、湿、滞、瘀、闭六阶段,体虚、正气不足是外邪侵入、诱发疾病的根本原因,随后身体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体内寒湿、瘀滞等。在疾病发生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按下“暂停键”,就可能阻止疾病发展,以免给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从虚到寒

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导致机体的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机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就可能会导致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能量不足,出现气虚现象,表现为少气懒言、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为气虚之发展,故称阳虚为气虚之极。其主症为形寒怕冷,腹中、腰脊冷痛、浮肿等症。气虚者宜补气健脾,上可以多吃、南瓜、等,常按揉、等穴。也可用、泡水喝,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芪参丸、补中益气丸等调理。阳虚者宜益气温阳,多晒太阳,保暖避寒,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多吃羊肉、胡、腰果等,常按揉艾灸、等穴。睡前热水泡脚,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右归丸、肾气丸调理。

从寒到湿

《内经》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认为,人过中年后,阳气亏虚,阴气自半,阳虚易生内寒,体内水液缺失温煦蒸腾气化作用,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和正常排泄的汗液、尿液,影响水液运行代谢,水液停留则内生湿邪。所以湿邪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

从临床来看,寒湿的人群易患慢性胃肠病、痛风、肥胖症等。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用温、清、芳香法化之;甘淡渗湿、清热利湿等。调理和改善这种体质,运动必不可少,推荐快走、慢跑、五禽戏、八段锦等。另外,起居要尽量避开潮湿,比如别淋雨、衣服湿了及时换等。平时可多吃、、等食物,也可将、等加入饮食中做成药膳。还可艾灸、等穴。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四妙丸、平胃散等。

从湿到滞

湿邪黏腻重着, 易壅滞郁阻, 故其致病病机以“滞”为特性,导致气血运行不利, 血脉凝涩, 瘀血内生。瘀血滞于脏腑使得机体代谢和循环产生障碍,表现为头昏胸闷、身重困倦等症状,容易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水肿病、等疾病。改善和缓解体内壅滞状态,日常可以多吃柑橘、、洋葱等。常按揉艾灸、等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

从滞到瘀

由于体内血行滞缓和血液黏稠发展为凝滞瘀结而不散,成为凝血、死血,便是“瘀血”。临床上以舌暗、有瘀点或瘀斑、疼痛夜甚或痛处不移、脉涩等为表现特征。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黏度增高有利于肿瘤细胞着床。因此,如果日常有这个阶段的症状表现,一定要及时注意身体。如果再进展,可能会酿成大病。血瘀体质的人群日常要保持精神舒畅,坚持运动,可饮用活血茶(花15克、10克、10克、5克),血瘀体质的人还可用、、、放血、艾灸、泡脚等理疗法。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

从瘀到闭

中医讲“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主要是说各种病证久治不愈,必定会由浅入深,由经入络,就会使得气血闭塞不通而造成积滞、拥堵。临床可见头痛、眩晕、胸痹心痛,甚至因脑血管栓塞或出血而致偏瘫、失语等。这种状态一旦发生,说明身体状态已经很差了,一定要及时治疗基础疾病。在此基础上,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一定要戒烟酒,清淡饮食,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是关键,选择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 如跳舞、慢跑、太极拳等, 调畅情志,注重顺时。

另外,还可学一些简单的自我按摩法,如十指梳头皮法、搓掌揉脸法、搓揉耳廓法等。通过不同手法的穴位按摩,可使经脉畅通,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健身体,益寿延年。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中国新闻》报 浏览:325 2024-06-11
中医中药网 浏览:42 2022-04-27
中医中药网 浏览:34 2022-04-27
中医中药网 浏览:53 2022-04-27
中医中药网 浏览:108 2022-04-27
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浏览:126
畅享生活 浏览:36 2025-03-20
畅享生活 浏览:48 2025-03-20
畅享生活 浏览:40 2025-03-20
科技日报 浏览:147 2025-03-13
扬子晚报 浏览:195 2025-02-25
扬子晚报 浏览:237 2025-02-20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浏览:127 2025-02-20
畅享生活 浏览:225 2025-02-20
畅享生活 浏览:242 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