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三叠世的某些物种灭绝可能是由于气温过热而引起的

来源:畅享生活
2013-05-15 20:05 点击:

中外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大约2.47亿年前早三叠世的某些物种灭绝可能是由于气温过热而引起的。

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9日最新出版的国际著名刊物《科学》上。这一成果记录了2.52亿年前至2.47亿年前早三叠世时期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温度变化。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灭绝事件,造成了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物种消失。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和英国利兹大学保罗·魏格纳教授及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纽伦堡大学麦克·约阿希姆斯基教授的合作研究表明,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漫长的五百万年没有生物复苏生存,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温度升高到了致命程度,当时海洋表面温度可高达40摄氏度,而陆地上温度可能高达50多摄氏度。

此次研究是通过海相微体生物牙形石中氧同位素的比值来定量恢复数亿年以前的温度纪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牙形石研究小组历经5年,在位于贵州和广西的南盘江地区测制了16条地质剖面,采集处理了两吨多的岩石样品,获得了大量牙形石标本。

论文第一作者、27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孙亚东及合作者在这一地区从5条剖面中选用了早三叠世不同时代的269样品,在显微镜下挑选出约1.5万牙形石个体,然后由孙亚东在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麦克·约阿希姆斯基教授的实验室进行氧同位素的测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这一地区早三叠世完整的温度变化曲线。

这项研究第一次表明当时的海洋表面温度可高达40摄氏度,接近了海洋生物死亡及光合作用停止的致命温度值。过去没有人敢说古代的气候可以热到这么高的程度,气候模型工作者至今仍然假设海平面温度不会超过30摄氏度。

此项研究揭示了地球在极端温室条件下的生物、环境变化,引起人们对当今全球变暖状态的思考,如气候变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会导致粮食作物的减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动物形体的减小。这些现象对当今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加入收藏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135 2022-08-27
国际在线 浏览:392 2021-04-25
国际在线 浏览:170 2020-05-02
燕赵晚报 浏览:277 2017-12-07
新华每日电讯 浏览:137 2017-08-11
畅享生活 浏览:158
畅享生活 浏览:158 2012-08-12
畅享生活 浏览: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