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时代为好 电影“防腐”

来源:畅享生活
2013-05-15 10:05 点击:

《木乃伊防腐指南》书封

《木乃伊防腐指南》书封

magasa Moviegoer创建者,影评人,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评委。

magasa Moviegoer创建者,影评人,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评委。

大旗虎皮 Moviegoer网站创建者、影评人,电影史与电影美学研究者,译有《莱昂内往事》。

大旗虎皮 Moviegoer网站创建者、影评人,电影史与电影美学研究者,译有《莱昂内往事》。

今日开幕的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上,“国际影评人周”单元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影评人。他网名magasa,80后,此前只是中国庞大的网络影评人群体中的一员。

上个世纪之交,在几个标志性的论坛之间,一股依托于中文互联网的影评潮蔚然成风,第一批网络影评人孕育于此。如今,当年的许多“著名ID”——妖灵妖、卫西谛、魏君子、顾小白等,不少已是电影文化的重要推手,更人转型成电影创作产业中的一员。进入博客时代后,一批热衷于影评文化的迷影人继续展示用中文进行电影写作的可能性。在一个名为“Moviegoer”的电影群体博客网站上,更年轻的作者涌现,他们以专业而严肃、活跃而深入的讨论为起点,书写着他们对电影的狂热和几近“偏执”的学术研究。

这群年轻作者几乎都是“半路出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长为国内一批颇受关注的影评群体。其中的几位重要作者如大旗虎皮、木卫二、magasa、云中、谋杀电视机等都因各自热衷研究的电影领域而拥有一批固定的读者。

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名字奇怪的电影书集《木乃伊防腐指南》,正是这群热爱电影的作者们曾经用七年时间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脚印。

早报记者 沈祎

早报记者 沈祎

《木乃伊防腐指南》一书的8个单元里主要为原创和翻译两类文章,影评人卫西谛在该书的序言里介绍:“这本书囊括了对影史细部的追溯。对技术发展的爬梳、对新旧电影的批评,任何一部分都有他们独特的视角,尤其几篇和导演之间的对话,是迄今所读最棒的。”卫西谛还表示,Moviegoer这群人至今仍然信仰影像的艺术,相信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对抗心底的孤独。这让互联网观影时代的影迷不至于成为一座座“孤岛”而是成为一群人。

或许正因为这样,即便《木乃伊防腐指南》的内容一度被认为是“小众”中的“小众”,但是其受关注度在低迷的书市中却并不显得“冷门”。据悉,该书首印8000册,于5月初开始在亚马逊等网站上接受预定,今日起正式在各大书店出售。据统计,时至今日,豆瓣上已经有3000多人将其标记为“想读”,而在淘宝上的数十本签名本也在上架后半小时内售罄。本周六晚上6点,这本书的几位重要作者还将于上海福州路大众书局与读者举行一次交流会。

对于本书的作者们而言,《木乃伊防腐指南》可能更多是一段纯真年代的纪念,但纵观国内网络影评的编年史,这本书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文献见证。日前,早报记者专访了书中几位重要作者,以同题问答的形式,和他们交流了互联网时代的影评文化,聊聊他们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影迷成长为专业影评人的。

木乃伊:

既指电影也指影迷

东方早报:这本书名为《木乃伊防腐指南》,“木乃伊情结”应该是来自于电影理论家巴赞借助精神分析解释电影起源的一种心理阐释。但大多数读者可能并不了解这个词的涵义,作为本书的作者,你能否从个人角度谈谈你的“木乃伊情结”?

大旗虎皮:这个书名其实是个玩笑,故意吸引人的注意。当然,这个名也不是乱起的,自有它的道理。木乃伊与电影有关系,电影相当于把我们的生活按了暂停键,在别人的故事里走了一圈又回到生活,让我们的生命在别人的故事里延伸。喜欢看电影的人,其实是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命充满留恋的人。电影让想象固化下来而变得不朽,它是与污浊的现实和死亡展开战斗的艺术。

magasa:巴赞指出,所有艺术都有一种延续生命、抗衡时间的内在驱动,这就是所谓的“木乃伊情结”,而电影正是通过活动影像来捕获和保存人类的行为。所以,“木乃伊”是对电影的隐喻,而《木乃伊防腐指南》是关于何为不朽的电影。

KTV:于我而言,电影是一种你心甘情愿耗费自己的生命去为那些永远一成不变的永恒影像贡献你思想的媒介。既然你选择了去热爱这个媒介,你愿意付出自己的心血去更深地了解它,那么它就是一具永恒的木乃伊,而影迷就是为这个永恒的媒介燃烧生命的天然防腐剂,而这在任何媒介艺术形式的迷恋群体中都是相通的。

云中:如果说木乃伊指的是电影,那影评大概是进行“防腐”的一个重要手段。接下来,爱看电影就相当于爱上“木乃伊”?有一次我算了一下,做一个标准的影迷,总得看上1000部电影吧。平均一部100分钟,1000部就是10万分钟,相当于1667个小时,也就才70天。

不过,要阅片量过万的话——这其实已经超高要求了,就相当于700天不眠不休地看电影。这么发展下去,正常人都会变成木乃伊吧。

东方早报:这本书的文章跨度比较大(据悉是从2005年到2012年),你们各自的人生际遇多少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你们的写作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吗?

大旗虎皮:我的变化很大,当时我还在法国留学,现在已在国内教书。工作的变化确实改变了我的写作态度。当你是学生时,电影就是一切,是绝对的存在,你越把它(从生活中)分离出来,论文越能写好。但当你是老师时,却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让电影被理解、被尊重,写作方式很自然就不一样了。我的文章可能倾向于人们说的“学院派”风格,但这也没什么不好,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学院派”的。

magasa:对我来说,不同时期的写作状态不太一样,几年前激情更多一些,常常和大家无休止地讨论某部电影。现在对电影的认识和积累更丰富一些,看待角度更加全面。

KTV: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我更加倾向于倾听而不是表达。表达时我的自信度削弱了,因为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大量比你专业的人士,但我把这种畏惧当作一种鞭策的动力,逼迫着我不断地提升自己,但其实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变得容易起来。

云中:在2005年的时候,我百分百地认为2012年的我肯定已经拍出一部电影了。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却骨感到已经快骨质增生了。虽然在电视台拍摄各种节目,但没有产出任何对我来说属于正能量的作品。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只好把那么多发泄不出去的创作欲望扔进了文字里。那些截图分析、镜头分析、叙事分析,一切的一切都展示了一个电影热血青年那颗在木乃伊冷酷外表包扎下,仍要强烈跳动的表达的心。

社交网络:

互动加强深度削弱

东方早报: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写作。从最早各大网站的BBS(论坛)影音版到后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迷影网站类似Mtime(时光网)、Moviegoer(影迷群博客)、Cinephilia(迷影网)。你们怎么看待这些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对迷影文化的影响?

大旗虎皮:对于任何一种艺术或爱好来说,互联网都是一种民主工具,让艺术不断降临到人间。互联网实现了相对的平等,让人们可以根据兴趣建立共同体,表达看法,输出观点,生产意义。互联网的交流价值和文化传播的民主意义被充分挖掘了,在线观看、下载、分享、字幕、翻译和批评,让影迷们走到一起。

magasa:在论坛时代,强调的是拍砖和互掐,即观点的交锋。在博客时代,是一对多的传播,大家都还习惯写作长文。而在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时代,信息流动的效率提升了很多倍,深度的讨论其实是有所削弱,但互动性变强了。

KTV:BBS时代和博客时代,我觉得搜索引擎上的信息开放度比现在大,而且由于信息沟通闭塞的缘故,我在当时的求知欲比现在强很多,遇到问题就会去找资料,而社交媒体时代更加倾向于去看现成的送到我眼前的东西了,其中各有利弊。现在的影迷对消息的核准和对自己想法的修正态度没有以前好。

云中:我坚信迷影文化本来就是小众的,而小众的东西是内容为王,形式不重要。但我非常不喜欢微博上的讨论,太短太杂乱太容易哗众取宠,基本没有什么真正的信息量和价值。所以我仍然坚持用博客在更新我的文章。

影迷网站:

从文字走向多媒体

东方早报:你们预测或者期望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能性会是怎样?同时,你眼中,目前尚存的上述几个网站各自的特色是什么?

大旗虎皮:我们的共同特点可能是不太依靠写影评生活,多数人是在业余参与网站写作和活动。

Moviegoer过去是一个电影群博,未来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类似于电影专题的电子杂志,作者群是一些相对稳定、彼此熟悉的人,推出不同形式的专题,比如圆桌讨论、影片专题、音频讨论、视频剪辑等。而迷影网则是开放的电影批评平台,它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和当下性。中文电影百科将会变成一个严肃的电影学术网站,类似于法国的Cadrage或美国的Film-philosophy。

KTV:一些起步较早的博客网站现在都转型成了资讯类集中的电影垂直媒体,更多往平台方面发展。内容生产和集中展示方面却渐渐地转向了迷影网这样新兴的内容聚合网站。目前我们对Moviegoer的打算就是利用社交媒体上结识的新的作者,结合我上述回答内容中提及的新的内容制作形式,来重新建立与新网络影迷的沟通氛围。

虽然现在不可能回到博客那个兴盛的沟通时代,但我觉得未来Moviegoer会走上一条专业型的电影内容自媒体之路。未来必然是一个多媒体内容生产的时代,所以Moviegoer也在尝试用播客、电子书和视频的方式来和新一代的网络影迷进行沟通,例如wavelength(“波长”,播客节目)、《透视》(电子杂志)和接下来的视频栏目和官方书店都是在这个考虑下发展出来的产品。

云中:毫无疑问,我的主要精力将集中在拍片上面。我决定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空间、最费脑细胞的方式,拍出一部还过得去的电影。

东方早报:magasa曾经在微博上坦言,回顾过去写的文章深感“羞愧”。你们在文章的整理和编辑中,是否也有同感?你们是按照什么思路来选文编辑的?这样集结出版的意义何在?目标读者群是哪一些?

大旗虎皮:他是不愿意读自己的文章,但这些文章也有好处,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写作足迹和回忆,以及内心中单纯的一面。文章的选择是我们分头进行的,几乎没什么明确的原则,就是在不同类型的文章里选出最好的。不是说是对我们自己的纪念,而是对普通影迷的纪念。当初我们不是什么影评人,也不都是学电影的,我们写这些东西时都是普通影迷,这本书是普通影迷的纪念品,是单纯的迷影之爱在互联网中缓慢发酵、成长的纪念品。

magasa:总体筛选标准是去粗取精,最后选下来的其实有目前的两倍有余,但不可能全放到一本书里面,所以留了一半左右。思路就是根据主题的不同吧,有点倾向于影史,有的是访谈,有的是理论思辨,还有影片评论。

关于读者群,我觉得虽然平时喜欢看电影的人数量非常多,但其中愿意深入了解电影历史与特性的不算特别多,我们希望吸引那一小部分愿意深入了解电影的读者,或者说对电影史和电影本体特征有意识的影迷。

云中:我还没到羞愧的程度,但会觉得有点陌生感。不是对文字的内容陌生,而是对写出这些文字的那个人陌生——这是我吗?如果有什么批评的声音,从平行宇宙的理论上讲,我会不认帐的。

“学院”与“网络”争鸣:

网络取消了“门第”概念

东方早报:最近,网上频频出现“两代”影评人之间关于影评人职能的对话,之前也出现过“导演”和“影评人”的对峙。能否谈谈你们的看法?

大旗虎皮:影评界需要那种与政体一样的大一统吗?从某种角度看,没有权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影评人的派系越多,争论越多,越能体现出有活力的民主。影评人应该“生产”意义,而电影作品的意义不是单一的,那些相信并追求作品存在某个独一无二中心思想的影评人,应该意识到这种强求越来越没意思。但是,影评人还是要保持某些基本的原则。

magasa: 之所以产生那么多争议,可能是每个人对影评人及影评的作用与定位理解有差异。我觉得从事影评的人不妨问下自己,你想写什么样的文章,给什么人看,起到什么作用?而且大家对电影评判标准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有的人比较强调制作素质,有的人倾向于审美品位,到底什么对电影最重要?这没办法求得统一。影评人的差异也对应着读者的差异,只要有读者认同这个影评人的观点,哪怕他非常偏激也无所谓,如果没有任何读者认同他了,那么起码他在作品的传播层面死亡了。其实观点的极端化不是坏事,只要你一直守得住你的立场。

KTV:隔行如隔山,隔代如隔天,这种问题很正常,我只认为了解得越多越深,就越难说出绝对性的言论来,这是我评测一个网络影评人的唯一标准。

我没有很强的所谓“门第”概念,从我本人的经历我也不会去割裂所谓的学院派和网络派之类的东西,你花时间和精力,结果就是你产出的东西比不花时间和精力或者花时间少的人要来得好,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学院也无法提供非常具有优势的知识研究环境给你,一切都得靠你自己。比如“感恩而死”通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去研究川喜多长政(1903-1981,电影制片人)和西本正(1921-1997,电影摄影师)这样对华语电影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日本电影人,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基础能力(日语)和你是否具备坚持的动力(兴趣),其他的所谓学院什么的只是来安慰自己的“借口”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不存在不是网络影评人或网络影迷的群体,因为网络信息获取已经成了每个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

云中:导演和影评人的对峙,就像食客与厨子的对峙一样。食客可以百般挑剔甚至开骂,但要小心下一盘端上来的菜里面有导演的口水。

加入收藏

标签: 时代
重要声明: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服务协议
随便看看
畅享生活 浏览:184 2025-01-01
畅享生活 浏览:317 2024-09-03
畅享生活 浏览:415 2024-05-28
中国艺术报 浏览:244 2024-04-10
畅享生活 浏览:511 2023-09-20
畅享生活 浏览:257 2023-08-28
畅享生活 浏览:365 2023-07-21
畅享生活 浏览:513 2023-07-17
畅享生活 浏览:420 2023-07-14
畅享生活 浏览:464 2023-07-10
畅享生活 浏览:447 2023-07-06
畅享生活 浏览:350 2023-07-05
畅享生活 浏览:375 2023-07-04
畅享生活 浏览:504 2023-06-30
中国青年报 浏览:305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