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对“二维码乞讨”有抵触情绪
2017-11-10 11:11 点击:
背着背包、拄着拐杖,手里拿着小包装着零钱,是地铁乞讨者常见的形象。但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附近看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即胸前挂了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可以扫码付款。(11月9日《北京青年报》)
网友惊叹道:“现在乞丐都紧跟潮流,乞讨用微信支付,感觉自己low爆了。”还有网友评论道:“这真的是乞丐吗?简直亮瞎了我的双眼,我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网友们对“二维码乞讨”的态度并不友好,对“信息化乞丐”难以接受。新闻底下的网友评论,铺天盖地的是一阵调侃与反讽。
网友对“二维码乞讨”厌倦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的是对职业乞讨的不满情绪。正常来说,如果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乞讨,我们不仅不会厌倦,还会出于同情心去给予一份怜悯。这样的乞讨,公众可以理解和支持,因为符合我们对乞丐应有的设想和伦理规范,合乎我们的人性。
可是,“二维码乞讨”却是另一种状态。乞丐能用二维码讨钱,想必乞丐还存在一定智力和劳动能力,不然也不可能使用智能手机、绑定银行卡和使用微信支付。而那些使用“二维码乞讨”却没有缺胳膊少腿的乞讨者,凸显“靠救济度日”的惰性,是对惰性的直接暴露。这种惰性也反映了,“如此”乞丐,根本没有到走投无路之地,主要目的就是想不劳而获。
我们对“二维码乞讨”不能一棒子打死,那些真正丧失劳动能力、身体有残疾之人,使用二维码方式乞讨,也只是为了顺应移动支付、不带零钱出门的大潮流。但那些身体无恙、四肢健全之人,就似乎是在对公众进行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让职业乞讨之风变得愈来愈理直气壮,公众对于“二维码乞讨”不满原因也在于此。
公众不是不能接受“二维码乞讨”这样的新鲜事物,而是对“职业乞讨”不满和厌倦了。“城里磕头,回家盖楼”不是个案,如此“紧跟潮流”的乞讨方式,恐怕会加深人们对“富乞丐”的刻板印象,让公众更加讨厌乞讨的行为。或许,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无助者,他们获助的希望,正在一点一点被“二维码乞讨”所蚕食。
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敬请谅解!
投稿前请认真阅读『投稿须知(20210814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service@cnzihu.cn
人民日报 浏览:384 2024-06-20 |
北京晚报 浏览:233 |
畅享生活 浏览:302 |
畅享生活 浏览:324 2022-10-14 |
畅享生活 浏览:348 2022-08-25 |
光明日报 浏览:272 |
央视新闻 浏览:213 |
畅享生活 浏览:361 |
畅享生活 浏览:163 2019-04-10 |
畅享生活 浏览:104 |
减肥ing 浏览:178 |
减肥ing 浏览:279 |
减肥ing 浏览:259 |
减肥ing 浏览:238 |
减肥ing 浏览:166 |
减肥ing 浏览:188 |
减肥ing 浏览:197 |
减肥ing 浏览:239 |